焦點評論
隨著年底五都選舉的時程愈近,民進黨內各派系選將在提名過程中的競爭程度,也因為加足馬力爭取最後出線機會而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再加上立委補選的連勝氣勢,標示出有點北移跡象的北藍南綠政治版圖,讓候選人間的競逐更為白熱化。在綠色執政縣市區彷彿一經提名便篤定當選,候選人彼此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在非執政縣市區則是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候選人紛紛請纓出征。連已經準備走進歷史的資深美麗島世代也不甘人後,紛紛走到台前發言明志,指點方向,讓逐漸浮上民意浪頭、被評估具有重新執政實力的民進黨又再度被晾在一旁,直擊黨內世代不同角頭據理相爭的場面。

 

      在老驥不甘伏櫪,新秀不願蟄伏的參與爆炸現象背後,值得民進黨人深入思索的,不應只是一廂情願式的認定五都勝選是直取總統大位的最短捷徑,而是民進黨究竟如何在接下來五都選舉以及2012總統大選中,以何種面貌,何種定位,何種方式,重獲人民信賴,重新取得執政權力。


      五都選舉的性質與定位固然不同於總統大選,若從2012年大選的角度來看,卻具有地方包圍中央的震懾效應。因此,在客觀情勢的估算上,五都的面積總和雖不到台灣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人口卻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若是民進黨贏得三都選舉,加上宜蘭、雲林、嘉義及屏東縣,選民總數將超過六成,一旦進入總統大選時,若出現中央與地方對抗的局面反而平添當選與否的不確定性。這是藍綠雙方明明白白知道的政治算術。


      再加上馬英九政府從執政以來,上至總統下至一般行政官員的脫序言行,影響所及不僅行政效率不彰,政策的擬定與執行鬆散與反覆,乃至於被馬政府視為是解救失業與產業轉型危機仙丹妙藥的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所引起的急速傾中疑慮,更是鬧得滿城風雨。既欠缺對於台灣產業究竟是加速毀滅還是互蒙其利的事實評估,更避談兩岸雙邊會談的實質內容與進度的討論,反而讓政策的說明愈描愈黑,事理愈談愈模糊,顯示馬政府的極速傾中政策尚未準備好接受民意的考驗。不管在政策宣傳或是實際執行層次,一旦馬政府任期內的重要政績變成依賴中國發展的產經政策,而失去台灣產業發展的自主性時,藍綠雙方也就順理成章的將之視為總統大選無法迴避的重要變數。


      若從城鄉差距的角度來觀看五都未來的型制與特色則又是另一番景象。由於五都的改制過程充滿著政治算計,因此隱藏在縣市合併背後的問題,從行政中心的選址、部門架構的分配、公務人員去從、地方公職勢力布局等等問題,都直接牽涉到政治權力分配地理空間的政治過程。而產業區位的設定、財政收入負擔、交通路網規劃以及居住消費的形態等等,更影響著未來五都選民政治屬性的走向。尤其,出了台北縣市的三都,不僅在空間幅員遠勝於北台舊都,更是提供傳統產業發展與全國健康、安全飲食生材的重要基地。因此,不管三都未來的發展型態是否依循生產、生態、生活的指導原則,既讓民進黨有重新思索是否複製台北都會經驗的空間,也讓民進黨有了打造南方新疆界,重塑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機會。這是民進黨進行五都會戰時,所不能不掌握的利基。


      由此看來,五都新制對於台灣未來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乃至於地方經濟的效應,的確直接衝擊政治板塊的經營與選民的政治認同,因此,藍綠雙方在五都選舉的拼搏上,顯然都是步步為營,仔細的在選舉路線與政黨的社會價值與聲望間求取民意支持的平衡。


      為了扭轉馬英九執政能力欠佳,以及立委補選直線下墜的氣勢,馬金體制強力將黨機器調整為選舉機器而大舉清理地方派系以及黨內異議聲浪,儘管引發黨內反彈與外界譏評,但是,在威權體制的運作文化下,其選舉戰力不容小覷,也不能輕忽。面對選民支持民調低落、卻擁有執政優勢的馬政府,民進黨是否以等待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般心情,坐等對方犯錯而意外登上執政寶座?還是從思想、信仰、力量等方向來踏穩腳步,全力打贏這一連串的會戰?頗值得再三深思。


      若以國民黨執政民調的低迷,便樂觀以為民進黨的未來發展進程,已經取得角逐大位的入場券,顯然省略掉許多民調之外重要變數的討論,而停留在民心思變的機會主義論述之上。因此,對於選舉路線的討論往往只見到民氣可用,而淪於鎖定討論特定候選人爭取大位的意願與條件,完全忽略了民進黨從2008年敗選以來所遭遇的組織承載、人才甄補、政策綱領以及清廉信譽所構成的執政能力的價值問題是否已經解決,並成為人民期待的目標。


      民進黨從街頭運動起家,在威權體制擠壓、管制民主發展走向的狹小空間下,行事習慣以戰養戰,邊談邊打。每一次選戰既是人員流動通道,也是培力練兵之道,進可更上層樓,退是地方諸侯。面對此番參選炸的局面,儘管可以從黨內的民主機制來解釋人人得而參選的自由權利,不過,細數黨內歷年選舉恩怨,候選人之間儘管存有基本的競爭架構,但是交鋒過程往往不見得是「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君子之爭,反而經常是殺到刀刀見骨。地方層次的競爭容或因勝王敗寇而能消弭爭端,但是,派系合縱連橫的集體暴力形式的爭戰,則是血肉模糊、內外傷兼具的殲滅戰,以至於進入正式選戰期間所需的整合代價往往難以癒合補救。2007年的排藍民調政策下導致立委與總統大選的慘敗的骨牌效應殷鑑不遠,讓民進黨迄今仍處於擺盪浮沉的處境。


      當時,低迷不振的局勢,讓天王天后與重量級人物紛紛遠走江湖,避談承擔與責任,此時一看情勢一片大好,卻勤走江湖、當仁不讓,這到底是國士無雙的中興假相,還是卡位分贓的真相?民進黨在贏得立委補選的4連勝之後,是否真的已經凝聚足夠的士氣與社會支持力道,來支撐重新站上競逐2012年總統大位的重量?民進黨是否已經尋回被阿扁所毀壞的清廉價值,並進而決定走向中間溫和的修正路線,重新獲得民眾信賴?在歷經兩年低迷的療養期間,民進黨是否已然準備好啟動執政工程的路線與綱領?退思求生的民進黨是否已經具備甄選政經文化方面最優秀的人才加入國政治理團隊能力,以修復馬政府遺留的鬆散政府機器?在民進黨的體質未變的情況之下,再一次匆促的競逐總統大位,是否就足以矯正國民黨的傾中路線,擺脫中國附庸與依賴的地位,帶領台灣走上更寬廣開闊、多元產業的國際化路線?


      這一連串的問題,在五都選戰煙火中完全不見蹤影。從五都選舉望去,彷彿未來總統勝選的大餅已經做大,此時不卡位現身,恐無分配一席之地,因此,相較於國民黨仔細的算計五都的輸贏,鞏固3都勝選以清除2012年連任總統大選路障的策略,整個民進黨的氣勢看起來像是車速失控橫衝直撞的亂集團,既乏「先五都、後總統」循序漸進的選戰布局,更欠缺對於民進黨體質是否更符合台灣民眾期望的實質思考,競逐權位的原形畢露,充滿著參選人自我的利益計算。


      高雄市兩強競爭升溫,表面張力已經頂到極限。蘇貞昌已先策馬入林,圈地台北市。新北市與台南市都是老將新秀混戰一團,台中則是乏人問津,欠缺足以說服地方勢力之威望。黨中央雖試圖圓滿的解決各方候選人的利益衝突,但是,過度的參選爆炸不僅讓民進黨的外在形象與觀感落入自利計算的風評中,也對於黨內團結氣勢有所損傷。民進黨的現實處境彷彿處在鐵砧與鐵鎚之間,不知是要支持鐵鎚盡量發揮敲打的力道,還是扮演鐵砧默默的承擔與接受的角色。如何移動下一步,既是民進黨站在由剝而復的十字路口,最艱難的選擇,也是民進黨準備進入第二階段生命週期的轉型關頭。


      面對現階段黨內發言盈庭、熱鬧非凡的景象,民進黨喜的是黨內活力尚在、全民期待仍濃;憂的是過去的鬥性未減,只見權位而不見政黨社會責任的心態仍是慣常的政治論調。透過選舉方式、推出適當候選人、提供社會政策來爭取人民認同以獲得執政權力,固是政黨的正當功能,但是,選舉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工具角色往往凌駕政策的思考之上。這是目前民進黨在舉理選舉的工具理性與政策的目的理性的爭辯過程中所需正視的問題。因此,民進黨對於五都選舉到2012年總統大選的思考就不能只停駐於選舉路線,而要深思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按部就班,以「先五都,後總統」的戰略佈局,拓展民進黨的社會基礎。


      五都選舉的重要性不在於意識形態的分辨而在於治理能力的展現,因此,必須從政策廣度與深度、社會發展趨勢的立場一致性來檢視民進黨的地方經營策略,才能穩當的進而求取總統之路。隨著台灣歷經政黨輪替後的民主深化程度,選民所期待的政黨體質,已經從具有歷史使命的先鋒政黨,逐漸轉換成具有社會責任的實踐政黨。在蔡英文領軍下的民進黨,經過幾番的區域選舉下來,差異化的創新綱領、強有力的實踐是正是民進黨與國民黨區隔的重要策略。捨棄了政黨體值得實質思考,民進黨只剩下選舉機器的形式。為選舉而選舉的政黨,如何能夠精準的規劃、承擔與實踐台灣未來十年所需面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排倒海而來的巨變?

最近更新: 2010-04-1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