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54
- 發佈:2025-10-13
一、政府錯估產業總值:數據失真與關稅影響被低估
當我閱讀經濟部的產業分析報告時,第一個反應是:這份簡報在紡織領域幾乎毫無參考價值。雖然它涵蓋所有產業,但至少在紡織部分,內容明顯脫離實況。或許其他產業的分析有所著墨,但就紡織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部沒有真正理解我們的產業結構與困境。
特別是報告中提及台灣紡織產值約 3,400 億元新台幣。數字看似亮眼,但事實上,其中包含大量海外成衣廠的營收數據。這些金額雖會出現在企業財報,卻不等於台灣境內的實際產值。當海外數據與本土產值混為一談時,不僅模糊政策焦點,也誤導產業趨勢判斷。
若回到真實數據,根據紡拓會 2024 年統計,台灣紡織品出口仍以布料為大宗,出口值 47.77 億美元,約合 1,500 億元新台幣。再加計其他紡織雜項,113 年出口總額達 67.35 億美元,約 2,000 億元新台幣。這些才是台灣在地工廠的實際出口貢獻。
換言之,政府用來評估關稅衝擊的「3,400 億」數字,有至少一半以上並非來自台灣本土工廠,而是海外產能。這些產能早就在東南亞等主要成衣國家關稅談判塵埃落定之後,就已經得出方向,自然企業實際感受也大不相同。若以這樣的基準來判斷對美關稅的影響,結論必然偏差。
因此,政府才會得出「影響趨緩」的結論,但這樣的結論恐怕是來自那些早已將生產重心轉移海外的龍頭公司。對我們這些仍深耕台灣的基層企業而言,實際感受卻是訂單銳減、出口壓力暴增。
事實上,關稅效應早已具體浮現。美國雖然僅佔台灣紡織出口的 10%,但金額仍達 180 億元新台幣,是第三大出口市場。而其他主要出口市場更重要的是,出口品並非低價大宗,而是高機能布料、防護性纖維、工業擦拭布、強韌織帶與專業紗線。這些產品雖然數量不大,但毛利穩定,更承載台灣中小工廠的核心競爭力與勞工生計。
近來因關稅調升,客戶延緩採購,不少工廠已經實施無薪假或縮減工時。這些真實狀況,與政府口中的「趨緩」完全背道而馳。
二、政府錯估產業型式:混淆外移成衣與本土布料
除了總值失真,更嚴重的誤判來自政府對產業型態缺乏正確認識。
台灣紡織業的確有外移潮,但必須強調,外移的主要是成衣製造,而非布料與原物料生產。成衣廠早在三十多年前大舉外移東南亞,以因應工資與產能需求;而布料及上游紡織品,至今仍有大量產能留在台灣,並持續支撐出口。
紡拓會數據清楚證明,即便成衣產業外移,本土布料出口仍然有上千億元規模,是支撐整體紡織產業鏈的基礎。
然而,經濟部卻將「成衣外移」與「布料生產」混為一談,再以此推估整體產業狀況。這樣的混淆不僅誤導視聽,更反映主管機關對產業結構的嚴重陌生。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錯誤認知竟然成為政策制定的依據。
當數據源頭已經偏差,後續的產業景氣分析與對策自然與實際情況脫節。對紡織業者而言,這不只是統計問題,而是攸關生死的政策失靈。
三、政府錯估產業規模:巨頭代表不了 95% 的中小企業
產業規模的錯估更加突顯問題。根據統計,紡織業中有超過 95% 的企業是中小企業。然而,經濟部在產業分析中卻僅訪談了兩家龍頭企業——儒鴻與聚陽,並將他們的回應視為產業全貌。這樣的樣本偏誤,使得政策結論與實際產業情況完全脫節。
更諷刺的是,即便是官方舉辦的產業座談會,與會者也多半是規模龐大的龍頭公司,員工動輒五百人、一千人以上。但台灣多數紡織工廠的規模實際上只有五十至一百人,中小工廠甚至僅有三十人不到。這些真正代表產業主體的聲音,卻被完全排除在座談與政策討論之外。
政府若連最需要幫助的基層聲音都聽不見,又憑什麼自信宣稱掌握產業現況?這樣的情境不只是偏差,而是荒謬。
儒鴻與聚陽固然是台灣的佼佼者,但他們的業務模式以海外成衣大規模生產為主,資源、資本、抗風險能力遠非一般中小企業可比。當這些龍頭對外說「影響有限」時,政府便將這結論套用在整體紡織業,彷彿所有企業都能承受衝擊。
這種邏輯,就像因為台積電能生產先進晶圓,就推論台灣所有科技公司都能製造晶圓一樣,荒謬至極。
對我們這些中小工廠而言,每一次關稅波動、每一筆訂單延宕,都會直接牽動員工薪資與家庭生計。當真正代表 95% 產業規模的中小企業被制度性忽視時,政策必然會繼續背離現實。
這種差別待遇不僅存在數字裡,更具體表現在政府對產業的象徵性重視上。例如:賴清德競選期間,尚願以副總統身份出席紡織展;但到了 2024 年,卻僅由副手代打。與此同時,COMPUTEX 卻能獲得總統親自演說背書。這種冷熱落差,讓人直接感受到:只有需要選票時,政府才願意想起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
雖然蔡英文時代曾有改革,例如戰備口罩生產拉回台灣、部分國防物資在地生產,但整體而言,內需紡織廠商至今仍面臨進口庫存氾濫的壓力。國際常見的進口管制、稅額調整、在地補貼,在台灣始終缺席。再加上 ECFA 取消後,不少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精梳棉工廠被迫停工,卻未獲任何實質協助。
與此同時,政府對科技產業的每一次波動,卻能立刻召開會議、召開記者會,形成鮮明對比。對紡織產業而言,這樣的冷落與忽視,已經成為長期心結。
四、政府用錯方式扶持:AI 不是產業萬靈藥
除了錯估數據、型態與規模,政府還有一項普遍誤解:認為「AI」能成為紡織業轉型的萬靈藥。
必須直言,這樣的想法不僅天真,更近乎不負責任。AI 當然有其應用價值,但前提是擁有龐大數據量與專業人才支持,然而傳統紡織中小工廠普遍缺乏這些條件。
1.數據不足:中小工廠缺乏龐大的數據累積,難以支撐高準確度模型。AI 驗布雖然已經發展十餘年,但因樣本不足,準確率仍不理想,至今仍需依賴人工檢驗。
2.人才不足:導入 AI 不只是安裝系統,還需要專業人員能判讀結果、持續維護模型。但現實是,傳產勞動結構高齡化,資訊能力普遍不足。很多工廠連一位專責資訊人員都請不起,更遑論長期維護 AI 系統。
3.語言門檻:紡織廠基層員工多來自越南、印尼、泰國,若系統與培訓僅以中文為主,根本無法落實操作。真正落實需要多語言、多文化支持,代表更高的成本與時間投入。
因此我們要質問:政府所謂的 AI 救產業,到底是基於實際調研,還是僅僅一場政策口號?若缺乏基礎建設與長期資源支持,AI 推動不過是一場政績秀,最後讓產業耗費資源卻換來失望。
AI 並非無用,但它需要長期投資、結構性支持與務實配套。若沒有這三者,一味強推 AI,就等於把傳產推向更大的風險,而非真正的升級。
五、更迫切的輔助措施:生存才是當務之急
相較於流於表面的「AI轉型」口號,紡織產業真正需要的是能切實減輕經營壓力、守護市場秩序的政策工具。眼下局勢已不容拖延,建議政府務必從以下四個方向迅速著手:
1.認證效率與保險困境
長期以來,工廠認證程序與相關配套措施過於僵化,已經成為眾多中小企業的重大瓶頸。
許多傳產工廠規模有限,甚至仍為鐵皮廠房,雖然外觀不若大型現代化廠區,但其實承載著數十名員工的就業與多年技術能量。然而,現行制度卻要求這些工廠必須具備完整的火災險才能通過安全認證,但事實上,多數廠房因設施條件受限,根本無法投保火險。結果便是:沒有保險就無法取得認證,沒有認證就接不到訂單或申請不到補助,惡性循環使得中小企業在競爭中逐步被淘汰。
更值得關注的是,除保險問題之外,中小工廠還必須面對層層政策要求下的高頻率勞檢與環境檢查。這些檢查往往偏重形式與數字績效,而非真正改善產業安全與環境品質,導致基層廠商因細瑣問題屢遭開罰,甚至淪為行政績效的「代罪羔羊」。
試問:當政府僅將檢查視為展現監管存在的手段,而未針對制度缺陷進行結構性修正,這樣的產業輔導模式,究竟是協助還是變相打擊?在關稅與國際市場壓力加劇之際,若最基本的認證與保險困境仍無法獲得解決,政府的所謂「產業支持」就難以令人信服。
政府若持續忽視這個結構性問題,等於親手把基層工廠排除在產業體系之外,讓最需要被扶持的群體成為政策孤兒。
2.稅制調整與財務支持
在全球需求疲弱與關稅壓力疊加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已逼近臨界點。政府必須在短期內適度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營業稅,或提供緩繳、減免措施,以紓解資金緊繃。
針對受關稅衝擊較大的企業,應立即設立臨時性紓困或補貼方案,避免因資金斷裂導致倒閉潮,進而引發就業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稅制調整不僅是財務減壓,更是維繫就業穩定、守住產業鏈完整的關鍵防線。
3.市場防衛與貿易誠信
「洗產地」問題已成為產業存亡與台美關稅談判的核心挑戰。中國產品透過轉口與偽造產地進入台灣市場的現象日益嚴重,但政府長期僅停留在口頭喊話,缺乏實際管制行動。
若台灣被美方認定為「洗產地共犯」,未來極可能被納入制裁或加徵懲罰性關稅名單,屆時產業所受衝擊將不再是「市場競爭」問題,而是國際貿易地位與國家信譽的全面崩盤。
因此,政府必須立刻強化原產地檢驗與海關查驗能量,並視情況啟動反傾銷稅、保障性關稅等措施,確保台灣產業不被誤解為套利基地。
4.產業鏈保護與結構維持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產品已經無孔不入。洗產地不僅存在於成衣成品,如衣服與褲子,如今連紡織前段的胚布也已在台灣市場出現蹤跡。
一旦中國低價胚布大規模湧入,將直接壓垮國內布廠與織廠,迫使中上游產業鏈連鎖倒閉,最終讓台灣在全球布料供應鏈中徹底失去競爭力。
政府必須立即建立針對「前段原料」的嚴格檢驗制度,防堵中國產品的滲透。這已不僅是市場公平議題,而是產業安全、就業保障與長期競爭力存續的核心挑戰。
總而言之,改善認證效率、降低稅負、強化市場防衛與保護產業鏈,絕不是選項,而是產業能否生存的最低門檻。若政府再延誤時機,讓中國產品繼續無孔不入,不僅國內品牌將被徹底淘汰,就連台灣上游布料研發與製造能量也將在沉默中瓦解。屆時,即便再談數位轉型或產業升級,也已經失去任何基礎。
六、我們不是夕陽,而是被迫忽視
回顧這九年,產業的許多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政府在全力扶持新創、科技、生技產業的同時,卻對傳統產業置之不理,結果讓我們這些長期支撐台灣出口與就業的基層,逐步陷入被邊緣化與相對剝奪感的深淵。這也是為什麼再多的口號與政績宣傳,早已無法說服基層;大罷免失利,反而暴露出政策與民心之間的巨大斷層。
必須再次強調:我們不是等死的夕陽產業。我們每天仍在投入研發、持續改善製程、努力開拓市場;若沒有這份韌性,早已無法活到今天。若國家有需要,我們一定會站出來守護土地、捍衛產業。但若政府繼續「獨厚」少數產業,任由傳產與中小企業自生自滅,那麼當產業天秤徹底傾斜、社會失衡時,歷史必將記下執政者的責任與名字。
我們不是無能,而是被長期忽視、甚至被刻意犧牲。若這種態度不改變,真正衰敗的,不是我們的產業,而是整個國家的產業基礎與社會信任。
作者 扛布者 為紡織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