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2850
- 發佈:2023-09-27

去(2022)年底,稅收超徵、還稅於民…等爭議,一度吵得沸沸揚揚,最終以普發現金暫時平息;隨著大選將至,特別預算、政府舉債的問題,近期再次掀起一波熱議,稅收超徵卻又舉債,政府究竟是有錢或沒錢?有沒有遵守財政紀律?
就像一般人理財,需要預先估算自己下個月的薪水、銀行核撥的貸款有多少,並規劃要支應的消費項目、儲蓄額度等等,政府每一年度的收入、支出,分別稱為「歲入」、「歲出」,也都必須先行預估,依照詳細的行政規定,編列「預算」。
單看收入方面,政府的財源主要有:賦稅收入(又稱稅課收入,即「稅收」)、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及罰款收入、財產收入等四大類,最大宗的正是稅收。
每年4月到8月,財政部會依據其他正式機構,像是主計總處、金管會…等,所公布的經濟成長率估測值、企業營收與獲利情形,同時考量稅式支出的評估、[1]重大事件的影響、過去稅收課徵數額…等情形,來估算、編列下一年度各種中央稅收預算,稱為「預算案」;並於9月立法院開議之前,送交立法院審議,而立委們也必須在12月底前審議完畢,經立法院審議、調整後的預算,便稱為「法定預算」。
以2021年底立法院通過的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例,2022年歲入預算編列2.3兆元,其中稅收1.9兆元,占總歲入約83%。如果加上特別預算及各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預算,全國一共編列了3.1兆元,其中稅收2.7兆元、占全國歲入約87%。
等到一年結束,政府實際執行經費的帳目,隔年上半年會再交由監察院的審計部進行查核、確認,稱為「決算審定數」,並編製決算審核報告,於7月底公布。實際上,2022年全國歲入淨額高達3.7兆元,其中稅收實徵3.2兆元、占全國歲入約86%;而中央歲入決算審定數2.7兆元,其中稅收實徵2.3兆元、占中央總歲入約85%,彙整如下表1。
表1 2022年全國、中央之歲入預算數及決算審定數、賦稅收入預算數及實徵數
單位:兆元
| 全國 | 中央 | |
|---|---|---|
| 歲入預算數(A) | 3.1 | 2.3 | 
| 賦稅收入預算數(a) | 2.7 | 1.9 | 
| 歲入淨額決算審定數(B) | 3.7 | 2.7 | 
| 賦稅收入實徵數(b) | 3.2 | 2.3 | 
| 稅收超徵數(b-a) | 0.5 | 0.4 | 
資料來源:財政統計資料庫
由表中可知,2022年政府實際的歲入比預期多,中央、地方的各種收入都有貢獻,但最主要是在中央稅收方面,較預算數多了0.4兆元,也就是所謂的「稅收超徵」,特別要注意的是:
1.「超徵」並不等於「加稅」,因為稅收相關法規沒有改變,每個納稅人要繳稅的項目沒有增加、稅率也沒有提高,只是整個社會的營業額、交易量…等稅基增加,使得稅收實際高於預期。
2.「超徵」也不等於「收支有賸餘」,如先前所言,這是「單看收入方面」,還沒有計算支出是不是超過收入。
表2 2001~2022年全國賦稅收入預算數及實徵淨額、各級政府歲入歲出餘絀[2]
單位:億元;%
| 年度 | 預算數 | 實徵淨額 | 超徵/短收額 | 超徵比例 | 歲入歲出餘絀 | 
|---|---|---|---|---|---|
| 2000 | - | 12,578.4 | - | - | -3,561 | 
| 2001 | 13,266.0 | 12,578.4 | -687.6 | -5.2 | -3,749 | 
| 2002 | 13,105.0 | 12,256.0 | -848.9 | -6.5 | -3,571 | 
| 2003 | 13,730.9 | 12,527.7 | -1,203.3 | -8.8 | -2,677 | 
| 2004 | 13,387.2 | 13,873.0 | 485.8 | 3.6 | -3,176 | 
| 2005 | 13,796.7 | 15,674.0 | 1,877.3 | 13.6 | -740 | 
| 2006 | 14,712.6 | 16,008.0 | 1,295.4 | 8.8 | -372 | 
| 2007 | 16,148.1 | 17,338.9 | 1,190.8 | 7.4 | -454 | 
| 2008 | 17,408.9 | 17,604.4 | 195.5 | 1.1 | -1,120 | 
| 2009 | 17,840.9 | 15,302.8 | -2,538.1 | -14.2 | -5,573 | 
| 2010 | 16,176.5 | 16,222.4 | 45.9 | 0.3 | -4,513 | 
| 2011 | 16,958.8 | 17,646.1 | 687.3 | 4.1 | -3,068 | 
| 2012 | 18,225.0 | 17,967.0 | -258.1 | -1.4 | -3,568 | 
| 2013 | 18,637.1 | 18,341.2 | -295.9 | -1.6 | -2,076 | 
| 2014 | 18,673.1 | 19,761.1 | 1,088.0 | 5.8 | -1,369 | 
| 2015 | 19,470.7 | 21,348.6 | 1,877.9 | 9.6 | 171 | 
| 2016 | 20,962.9 | 22,240.8 | 1,277.9 | 6.1 | -544 | 
| 2017 | 21,552.3 | 22,512.5 | 960.1 | 4.5 | -250 | 
| 2018 | 22,972.9 | 23,869.4 | 896.5 | 3.9 | 31 | 
| 2019 | 23,875.2 | 24,705.2 | 830.0 | 3.5 | 202 | 
| 2020 | 24,209.4 | 23,986.7 | -222.7 | -0.9 | -2,059 | 
| 2021 | 24,415.1 | 28,742.1 | 4,327.0 | 17.7 | -391 | 
| 2022 | 27,241.8 | 32,478.8 | 5,237.0 | 19.2 | 383 | 
資料來源:財政統計資料庫
上表2回顧了過去21年來,全國稅收預算數和實徵數的差距,也就是所謂「超徵」或「短收」的金額。雖然預算是提前一個年度編列,任期交替時,會有前任總統編列下一任總統任期內預算的情形,但是稅收實徵結果,仍相當程度受到該年政府施政的影響,因此,我們仍照三任總統上任的2000年、2008年、2016年,作為各自任內預算年度的分界。
從表中可知,往年也有許多稅收超徵的情形,近年並非特例,這是因為「事前預測」不是「事後記帳」,未來本就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突發狀況,經費執行後總是會產生一些差距,尤其是政府預算如此龐大的數額,又經過立法院、地方議會等民意代表的喊價式審議,去點零頭什麼的,更加容易失準,「估不準」其實是再也正常不過的現象。固然,當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預測模型有必要調整地更加準確,但也不應該期待「預測」和「實際情形」分毫不差、百分之百相同。
而政府這些預期外的稅收超徵,歷年原則上都是直接挹注國庫,再編入隔年預算中,用以償還債務、或留存至「累計歲計賸餘」,也就是政府的存款,無法作為他用。[3]即使要動用,也必須由立法院審議、通過預算,也因此,今年最為特殊,是以「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的方式,「還稅於民」,支用這一筆政府的意外之財。
然而,我們也可以從表中看到,其實稅收並非年年超徵,當稅收實徵數低於預算數,就會發生「短收」。事實上,和國庫能夠多收到一筆錢的「超徵」相比,「短收」的問題可是嚴重許多──因為政府各類支出所費甚鉅,且真正執行時往往還會追加支出預算,尤其遇到物價飆漲時期,許多建設、維護工程或業務的經費,能夠不擴張已經非常難得,遑論還要節約。一旦政府發生短收,也就是收入不如預期,透支的問題通常會更加嚴重,而需要向銀行或人民舉借更多債務來預支,又或者是動用過去存下的「累計歲計賸餘」。因此,和短收相較之下,超徵實在稱不上是壞事。
圖1 2001~2022年全國賦稅收入超徵金額

資料來源:財政統計資料庫
我們可以從表2進一步彙整出三任總統任期內的稅收預算及實徵情形,如上圖1,在扁、馬政府任內,受到任期間發生數度短收(扁政府至少3次、馬政府3次),且超徵金額不大的影響,扁政府及馬政府的累計超徵金額並不高,對國庫的挹注有限,反而是蔡政府時,僅有1次短收,累計超徵金額共達1.3兆元。
雖然國庫能夠多收錢是好事,但是時常出現意外之財,也不免令人對於政府預估稅收的能力,感到懷疑;而對執政團隊來說,今年的意外之財,要等到隔年才能編列預算運用,也不見得有利,要是遇到政黨輪替,反而便宜了下一任執政團隊,例如2014年底,郝龍斌卸任台北市長時,可是留給了新任市長柯文哲,超徵42億元的大紅包。
因此,我們也不免要來探究,為什麼蔡政府任內,時常有稅收超徵、且金額還不小的情形?尤其2021、2022年明明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卻是超徵金額和比例最高的兩年;尤其是2022年,全國稅收超徵合計高達0.5兆元(5,237億元),這筆意外之財,可是占了原本全國稅收預算的19.2%、將近兩成。
為了能夠即時掌握政府實際的稅收情形,而不是只能等到預算都執行完了、隔年7月底決算審核報告公布時,才知道稅收實徵結果,當每年度執行政策和經費時,財政部會逐月發布「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新聞稿,公告中央、地方加總的「稅收實徵淨額」,也就是政府實際稅收金額的初步統計資料(包括當月數、當年累計數和預算達成率),來讓政府和大眾都能更便於了解政府實際收到的稅收,比起原先規劃的預算金額,孰高孰低。
表3 財政部2022年每月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彙整表
| 月份 | 實徵淨額(億元) | 較上年同月增減金額(億元) | 較上年同月增減比例(%) | 
|---|---|---|---|
| 1 | 2,032 | 158 | 8.4 | 
| 2 | 768 | -21 | -2.7 | 
| 3 | 2,027 | 18 | 0.9 | 
| 4 | 1,352 | 25 | 1.9 | 
| 5 | 2,939 | 7 | 0.2 | 
| 6 | 4,914 | 1,482 | 43.2 | 
| 7 | 6,923 | 1,250 | 22.0 | 
| 8 | 1,654 | 330 | 24.9 | 
| 9 | 3,653 | 632 | 20.9 | 
| 10 | 2,000 | -194 | -8.8 | 
| 11 | 2,536 | 9 | 0.4 | 
| 12 | 1,395 | -247 | -15.0 | 
| 合計 | 32,193 | 3,449 | - | 
資料來源:財政部2022年每月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新聞稿
上表3彙整了2022年財政部每個月的「全國賦稅收入初步統計」新聞稿資料,可以看出1至5月,全國稅收實徵淨額累計共9,118億元,平均一個月稅收1、2千億,和2021年1至5月相比,也只小幅增加186億元、約2.1%,差距不算太大。
到了6月,全國稅收實徵淨額才一下子衝高到4,914億元,比起2021年6月,就大幅增加了43.2%,累計額也因此一舉攀上1.4兆元;2022年才過一半,就達成了3/4的預算額度,進度大為超前。
再加上7月、9月進帳也有大幅增加,分別是6,923億元、3,653億元,使得2022年1至10月全國稅收實徵淨額合計達到2.8兆元,也直接超越了原先編列的預算數2.7兆元,報章媒體爭相報導,並引發後續還稅於民、普發現金、疫後振興的諸多議論。
圖2 2021、2022年全國賦稅收入預算數、實徵數比較

資料來源:財政統計資料庫
 
圖3 2021、2022年全國主要賦稅收入預算數、實徵數占比

資料來源:財政統計資料庫
同樣是大疫期間,我們進一步觀察2021、2022年全國賦稅收入預算數和實徵數的差異比較,如上圖2、圖3所示,可以看出以下特徵:多數稅收預算數的編列,呈現小幅成長,這兩個年度的稅收預算結構(即各類稅收占比)幾乎沒有差異──前三大稅收依序都是:營利事業所得稅(簡稱營所稅)占約25%、綜合所得稅占約20%、營業稅占比也將近20%,這三大稅收合計就占了全部的65%。次高稅收依序都是:土地稅、證券及期貨交易稅(簡稱證期稅)、貨物稅和關稅,占比約5~8%之間,合計可達全部稅收的25%。最後則依序都是:房屋稅、菸酒稅、使用牌照稅、遺產贈與稅等等,占比皆在3%以下,合計只占全部稅收的10%。2021年臺灣股市屢創驚奇,被譽為「60年來最好的一年」。(天下雜誌,2022)股市交易空前熱絡,因此使得政府在2021年實際收到2,859億元證期稅,遠勝於原本預期的1,251億元,翻了不只兩倍;只是證期稅占整體稅收的比例只有5%,即使翻倍也不至於影響太大。財政部說明,前一年的企業營收所得,因此2022年營所稅超徵在於2021年航運業、半導體業、電子零組件業、鋼鐵業、金融保險業…等上市櫃公司獲利大幅成長,且薪資、盈餘分配…等扣繳稅款也有所增加。
圖4 2021、2022年全國主要賦稅收入預算數、實徵數占比

資料來源:金管會2021年度上市(櫃)公司財務報告公告申報情形新聞稿
從上圖4可以看到,2021年上市櫃公司全年營收合計為39.9兆元,較2020年增加5.7兆元,成長16.6%;稅前淨利則是5.2兆元,較2020年增加2.2兆元,成長72.2%,是近10年以來的最高營收及獲利金額。
至於2022年營所稅實際結算申報的詳細資料,還有待財政部後續公布「202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核定統計專冊」,才能進一步分析、了解了。
表4 歷年全國稅收超徵比例、預算成長率、實徵成長率、經濟成長率
單位:%
| 年度 | 超徵比例 | 預算成長率 | 實徵成長率 | 前一年經濟成長率 | 
|---|---|---|---|---|
| 2001 | -5.2 | - | 0 | 6.31 | 
| 2002 | -6.5 | -1.21 | -2.56 | -1.4 | 
| 2003 | -8.8 | 4.78 | 2.22 | 5.48 | 
| 2004 | 3.6 | -2.50 | 10.74 | 4.22 | 
| 2005 | 13.6 | 3.06 | 12.98 | 6.95 | 
| 2006 | 8.8 | 6.64 | 2.13 | 5.38 | 
| 2007 | 7.4 | 9.76 | 8.31 | 5.77 | 
| 2008 | 1.1 | 7.81 | 1.53 | 6.85 | 
| 2009 | -14.2 | 2.48 | -13.07 | 0.8 | 
| 2010 | 0.3 | -9.33 | 6.01 | -1.61 | 
| 2011 | 4.1 | 4.84 | 8.78 | 10.25 | 
| 2012 | -1.4 | 7.47 | 1.82 | 3.67 | 
| 2013 | -1.6 | 2.26 | 2.08 | 2.22 | 
| 2014 | 5.8 | 0.19 | 7.74 | 2.48 | 
| 2015 | 9.6 | 4.27 | 8.03 | 4.72 | 
| 2016 | 6.1 | 7.66 | 4.18 | 1.47 | 
| 2017 | 4.5 | 2.81 | 1.22 | 2.17 | 
| 2018 | 3.9 | 6.59 | 6.03 | 3.31 | 
| 2019 | 3.5 | 3.93 | 3.50 | 2.79 | 
| 2020 | -0.9 | 1.40 | -2.91 | 3.06 | 
| 2021 | 17.7 | 0.85 | 19.83 | 3.39 | 
| 2022 | 19.2 | 11.58 | 13.00 | 6.53 | 
資料來源:財政統計資料庫
若是深入探究,將表1全國賦稅收入的「超徵比例」搭配「稅收預算成長率」、「稅收實徵成長率」及「前一年經濟成長率」…等數據一起觀察,如表4,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旦遇到實徵稅收成長率為負、或偏低的年度,就有很高的機會導致短收。
表5 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
| 超徵比例 | 預算成長率 | 實徵成長率 | 前一年經濟成長率 | |
|---|---|---|---|---|
| 超徵比例 | - | 0.28 | 0.86 | 0.36 | 
| 預算成長率 | - | - | 0.05 | 0.60 | 
| 實徵成長率 | - | - | - | 0.38 | 
| 前一年經濟成長率 | - | - | - | - |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上表5進一步檢視幾個變數間的皮爾森相關係數,一般研究者認為,係數0.3以下為低相關、0.3至0.7為中等相關、0.7以上為高度相關,我們可以看到「超徵比例」與「稅收實徵成長率」呈現高度正相關,也就是說,通常「稅收實徵成長率」越高,「超徵比例」也越高,考慮其發生的時間順序,判斷可能存在因果關係;而「超徵比例」與「前一年經濟成長率」只有中等相關,和「稅收預算成長率」的相關性則是不高。
此外,之前提到臺灣的兩大稅收是營所稅和所得稅,都是在隔年5月申報、結算,因而依照「前一年經濟成長率」推估稅收預算,並無不合理之處,表5中「稅收預算成長率」和「前一年經濟成長率」的相關性也偏中上,可作為印證。然而,「稅收預算成長率」與「稅收實徵成長率」的相關性卻是出乎意料的低,可以說幾乎無關,在在凸顯了我們的稅收預算「估不準」的問題。
筆者推斷「稅收預算成長率」與「稅收實徵成長率」幾乎無關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現行所得扣繳制度、交易稅原則上為當年結算…等因素影響,使得「稅收實徵成長率」與「當年經濟成長率」的相關性達0.51,反而高過與「前一年經濟成長率」的相關性0.38,這表示「稅收實徵成長率」較多受到當年經濟影響,與「稅收預算成長率」頗受前一年經濟影響,甚是不同,且「前一年經濟成長」與「當年經濟成長」的相關係數為-0.21,兩者的相關性其實也並不高,反向效果甚至可能抵銷了彼此的作用。
的確,由於短收的惡果比超徵更嚴重,長期以來,審計機制多只針對短收問題進行檢討,加上民意代表動輒對預算喊價的風氣,行政官僚因此形成保守預估稅收的心態和作法。但在面臨全球疫情仍然嚴峻、俄烏戰爭爆發…等諸多鉅變的期間,國內外經濟情勢詭譎難測,稅收「估不準」其實才是合理的常態,而行政官僚的保守作風也未嘗不是一種因應經濟風險、維繫財政韌性的方式,實在不應誇大為行政失靈,亦不可不當連結為政府違背財政紀律,更不該無端指控政府違法收稅。
固然,政府在2022年初規劃、預估稅收時,對於2021年證交稅大漲,可能將使2022年營所稅也隨之上漲的趨勢,應該更加明確地掌握及因應,財政部對此也提出改進措施,將「研議運用智慧系統建立中央政府稅課收入估測模型,並持續掌握最新經濟情勢及稅收估測相關因素,以及參考相關稅目申報繳稅情形等,作為稅收編列參考資訊,以提升稅收預算編列準確度」。
但是說老實話,我們實在不得不慶幸,若非防疫出奇成功,以及蔡政府先前已經成功推動稅制改革、境外資金回台…等重大政策,臺灣才得以在超徵和短收兩種可能之間,獲得大幅超徵的好結果。
就如前財政部長蘇建榮教授,在今(2023)年初的「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上所說:「不可否認稅收估算的技術和預測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但是近年許多黑天鵝事件,已經讓許多經濟學者的預測不如預期」,我們一方面是該精進稅收估測模型、強化對於風險的判斷,另一方面其實也應該尊重財政專業、調適因應風險的韌性、保有稅收彈性的空間,而非一味噴政治口水,緊咬政府稅收非得「估得準」不可,不僅是刻意否定政府超徵的好成績,更抹煞了財政人員的功勞和苦勞。
參考資料
天下雜誌,〈台股最驚奇的12個時刻〉,https://www.cw.com.tw/graphics/taiwan-stock-market-2021/index.html,2022.01.25。
附表1 2021、2022年全國賦稅收入預算數、實徵數及占比
| 稅目 | 2021年 | 2022年 | ||||||
|---|---|---|---|---|---|---|---|---|
| 預算 | 實徵 | 超徵/短收 | 比例 | 預算 | 實徵 | 超徵/短收 | 比例 | |
| 營所稅 | 6,100 | 7,018 | 919 | 15% | 7,300 | 10,273 | 2,973 | 41% | 
| 綜所稅 | 4,865 | 5,302 | 437 | 9% | 5,290 | 6,551 | 1,261 | 24% | 
| 營業稅 | 4,296 | 4,994 | 698 | 16% | 4,532 | 5,444 | 912 | 20% | 
| 土地稅 | 1,884 | 2,003 | 119 | 6% | 1,957 | 1,874 | -83 | -4% | 
| 證期稅 | 1,251 | 2,859 | 1,607 | 128% | 1,847 | 1,856 | 9 | 1% | 
| 貨物稅 | 1,785 | 1,801 | 16 | 1% | 1,836 | 1,535 | -301 | -16% | 
| 關稅 | 1,208 | 1,333 | 125 | 10% | 1,335 | 1,425 | 91 | 7% | 
| 房屋稅 | 802 | 833 | 31 | 4% | 820 | 854 | 34 | 4% | 
| 菸酒稅 | 647 | 709 | 62 | 10% | 704 | 733 | 29 | 4% | 
| 使牌稅 | 656 | 670 | 13 | 2% | 661 | 680 | 19 | 3% | 
| 遺贈稅 | 352 | 531 | 178 | 51% | 352 | 576 | 224 | 63% | 
| 健康捐 | 260 | 302 | 42 | 16% | 279 | 297 | 18 | 6% | 
| 契稅 | 132 | 178 | 46 | 35% | 152 | 155 | 3 | 2% | 
| 印花稅 | 120 | 144 | 25 | 20% | 127 | 157 | 30 | 24% | 
| 特貨稅 | 25 | 36 | 11 | 44% | 26 | 39 | 13 | 51% | 
| 娛樂稅 | 16 | 12 | -5 | -28% | 16 | 16 | 0 | 2% | 
| 特臨稅 | 17 | 20 | 3 | 18% | 8 | 13 | 5 | 56% | 
[1]稅式支出是指稅法或其他法令針對特定個人、團體或事項給予之租稅減免,一經公布施行,便會造成稅基侵蝕與稅收損失。
[2]財政統計資料庫「全國賦稅預算數」資料,僅自2001年開始,且最新資料年份為2022年。
[3]《預算法》§59規定:「各機關執行歲入分配預算,應按各月或各期實際收納數額考核之;其超收應一律解庫,不得逕行坐抵或挪移墊用。」
[4]2001年以來,營所稅成長率最高的年度為2021年,實徵金額從4,770.5億元,增加至7,018.5億元,成長2,248億元、47%。
作者 陳佩琪 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