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04

中共對台現況及作為

中共在歷經2022年二十大後,逐漸站穩腳步,成為總書記、國家主席及軍委會主席三位一體的型態,不僅習近平權力一把抓,過往以集體領導的慣例也轉由個人集()權領導;而國務院也從擁有完整政策制定權轉而為政策執行單位,換言之,所有對外政策、內政方針等全由習近平一人所獨攬。對於中國內部而言,收緊言論自由度、加大獨裁力道已逐漸蔓延至所有人民。未來,中國在對內維穩、維權、維安等三大面向勢必更加積極與滴水不漏。

在對台現況與作為方面,持續以台灣在地協力團體,拉攏在野及各界民心;操作認知統戰及推進台灣社團赴中交流;利用反間諜法以收國內外政敵的寒蟬效應;續加大反獨、促融、促統力道及對台訴求戰略和統、戰術智統;及以貿易、法律戰以施惠台灣措施對台要脅等策略。對於中共來說,2022年台灣九合一大選所手法成功讓其食隨知味,但中共也認知地方選舉與大選層級台灣民眾的關注重點必然不同,故勢必在2022年的成功策略向上疊加施作更符合2024年大選前哨年(2023)的策略方法。此外,隨著台灣主要政黨總統候選人已大勢底定的情況來看,中共在對台策略上將有所因應與調整,戰略與戰術分頭並進,削弱執政黨士氣及力量為必然,但分化及合作兩個主要在野候選人支持力量,使之能夠拉下執政黨更為首要之務,簡言之,只要非現在執政黨繼續執政,任何政黨皆有與中共談合作的可能,撕裂台灣民眾對本土政黨的認同成為未來主要目標。

(一)積極拉攏台灣政黨及民心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後,中共與台灣的交流便逐年遞增。不論是在教育、宗教、經濟、藝文、政治思維等領域,台灣受到中國的影響尤為深遠。中共目前對台統戰工作以爭取「人心」為主要目的,就如毛澤東所說「孤立敵人」,拉攏認同一個中國的在野黨及廣大台灣民眾人心,即是孤立所謂「一小撮台獨份子」及執政黨,藉此標誌化認同中國與反抗中國的族群,差別對待處理。而日前,也傳出中國在拉攏台媒遭遇挫折,不僅多數媒體不買單,且出席層級亦未達預期。如此情況,必讓中共在拉攏在野及台灣民心作為上有所調整,例如:可能利用更多具台灣代表性看板人物進行吸納,甚至投入更多資源上的挹注,如此才可能創造「兩制台灣方案」的「民主協商元年」氛圍,並緊扣「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論述及唱好中國經濟,吸引台資。

(二)操作認知統戰及推進台灣民團赴中交流

認知作戰一直是中共竭力操作的手段之一,與台灣政黨共同塑造「票投XX黨,青年上戰場」的輿論氛圍。估計中共將不斷宣傳若2024年仍由時下執政黨執政,將可能提前至2025年或2027年啟動統戰各項攻勢。為不讓台灣民眾在選舉前哨年對中國軍武力量過於反感,除在特殊議題後(如:台灣重要官員或人士出席美國或相關會議)需有較為強烈的軍事動作外,對台軍事施壓力道會稍收斂(未來未定),但仍會持續軍事作為;對台主旋律訴求和平。

中共在二十大後擴大營造萬國來朝的氛圍與形象,如:德國總理蕭茲、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馬來西亞首相安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理馬克宏、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等訪問,尤其是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近期欲透過香格里拉會議展開對話交流(遭中共拒絕),更讓中共積極塑造各國需要中國的態勢;此外,中共也促使台灣政黨、社會團體,如:商總、工總等訪問,讓台灣民眾認為經濟要好,還是需要與中國好好往來交流。

接下來的時間裡,中共除依現有模式推進統戰作為外,針對特定族群(如:原民、青年、企業等)積極促進合作共識,估計將加大力道影響立委選舉,進而帶動特定族群總統投票意向。

(三)設置農漁產業經貿障礙隨時對台鬆緊策略交互使用

農漁民生產業議題向為台灣基層民眾關切事項,也是中共最易運用的議題。中共除塑造對台經濟具有積極協助角色外,也對產業生產者的感受投放台灣政府無能拓展市場的問題,讓民眾以為中國仍是農漁民等生產者必須仰賴的市場,藉此讓農漁民對台灣政府失望,進而投向能夠解決兩岸問題、積極促進兩岸經貿往來的政黨候選人。如此作為能否奏效,自然也得取決於台灣政府在中國以外市場拓展的成效,,若市場拓展得宜,中共此攻擊自然不攻自破;但若未達台灣農漁民所希望之程度,則仍會有所傷。以故,積極塑造台灣執政者無法處理兩岸關係及失敗形象,以及在適當時候設置技術性障礙讓執政黨解決,必然是接下來中共強力處理的部分。

(四)中國以貿易壁壘清查製造對台反制機動時機點

近期中共除常態性對台在農業產品鬆緊措施交互使用外,單方對透過WTO通知台灣將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揭露台灣不准輸入的大陸產品有哪些,而中共此做法的目的,無非是藉此讓其國內人民知悉對台灣的讓利,進而激起對台灣人的憤怒情感,升高對台制裁或武統的能量;但反過來看,中共如此作為,倒讓台灣人民更了解政府保障自己產品優勢的政策,恐難引起多數台灣人民對政府的不滿,也看清中共過往對台貿易優惠皆有所目的性。如今若中共將其措施砍掉重練,捨棄中國單方給的恩惠,將讓兩岸進入另一關係層次,也就是一般國與國的貿易公平原則,讓兩岸回歸象與其他國家間往來的貿易常態,對於中共而言不一定是好事,所以,推估中國利用貿易壁壘對台制裁,屬擾亂及提供自身主動性工具成份為高,至於該壁壘清查之效益,則成為中共可隨時提款的成果。但值得關注的是,雖在政策及情感面是如此,但中共的作為卻也讓台灣政府難以有所強烈的反制點,當主控權掌握在中共手中時,其欲於何時對台發動制約,反而讓台灣方面顯得被動而難以因應。

(五)利用反間諜法對內外收寒蟬效應

中共修訂《反間諜法》對境外組織或人士等作為進行長臂管轄的法源依據,使之可對外國人士進行修改或下架相關發文內容;另外,也為間諜組織及其代理人實施或指使、資助他人實施、或境內外機構、組織、個人與其相勾結實施危害中國之活動,其中也包含了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機密或策動、引誘、脅迫、收買國家工作人員叛變等態樣提供法源,方方面面都在為打擊境外勢力及組織建置無遠弗屆地捕捉行動。

若進一步觀察,中共近日修訂法案,除了因應現今國際局勢外,另外一個重點更是針對台灣而來,眾所周知,中共有節奏地將台灣政治人物列為台獨頑固份子,並二次、三次予以重複制裁,有些境外人士對於中共多次的制裁感到不解,但事實上,中共的鋪陳往往有其節奏,一次、或追加的制裁皆可能顯示未來利用此法的後續壓制力道。此外,由於被中共列入制裁名單的不僅僅是本人,及其相關連之家屬皆是所限制人員,以故未來在關鍵時刻,中共可能以假造證據、羅織罪名之方式將制裁人員及相關人員、組織,進行大範圍地擾亂、抓捕與壓制。

(六)加大反獨、促融、促統力道及對台訴求戰略和統、戰術智統

中共對台攻略自有其節奏。一般而言,中共在進行重要政策時,皆有最頂層的戰略目標,就目前中共的政策來看,估計對台仍以「和統」為主旋律,因為疫後中國經濟仍屬疲弱,中共當局為拉抬經濟動能,對外不得不採取保守攻勢,以將心力放在國內;此外,由於習近平破格連任第三任,對內非習勢力尚未清理完成,估計五年內以武力對外大規模征伐的機率並不高。但雖然和統為主軸,武力搭配的擾台仍主要手段,這不但有助釋放內部不滿壓力,也讓美國、台灣等周邊國家知道他們對中及對台維護策略並未奏效;加上各項促融促統的和統手段的運用及轉換,將有助於中共蓄勢、蓄權、維權達到各階段對台攻勢收效,達到戰略和統、戰術智統的目的。

民主陣營對中所採之因應與反制策略

自川普對中發動貿易戰至今已經近五年的時間,對於很多民主國家來說,川普對中國的打擊是促使其對中反思與覺醒的開端。而川普以至拜登,對於中國政策的本質並無劇烈的改變,皆以「遏制」為其主旋律,主要目標為:一、透過制裁或封鎖手段,抑制中國科技發展的空間或增加困難及阻力;二、透過貿易戰、科技戰及「盟友外包」,「精準脫鉤」及「去風險化」,打擊中國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優勢和競爭力,藉此削弱中國目前力拼提升的經濟動能;三、透過強化與日本、南韓、澳洲、印度、菲律賓等印太周邊軍事盟友國家,對中進行圍堵,並藉台灣海議題凝聚民主陣營對中打擊力道、對美國向心力及對台灣支持力量,並進一步分散中國外交及戰略資源。

對於許多民主陣營國家而言,對中國的態度與認知確實在近幾年有重大的改變,尤其是藉由台海問題的凸顯及台灣對世界安定、安全的重要性,轉嫁譴責中國擾亂世界和平、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穩定有重大的意義。但必須進一步正視的是,美國及民主陣營國家近期正在與中國關係加裝「護欄」,為的即是欲與中國在「保持一定程度的對抗卻又不至於失控的關係」;對於其他民主盟友來說,除了跟隨美國及對於民主自由價值的維護,也必須考量與中國不可在現階段扯破臉的關係於是美國提出「精準脫鉤」及「去風險化」;歐洲國家則提出減少對中依賴,維持清醒不對抗等均衡與中國關係的策略;日本對中國的策略,則是以經濟需求與國家安全為綑綁,也就是採取「泛安全化」的整體策略進行與中國進行往來;而南韓,則必須為抵禦北韓,採取與美合作、與日親近、融入全球體系,分散安全風險。

(一)美國表面對中採制裁、遏制與封鎖,但不積極脫鉤及去風險化

近年來,美國對於中國的制裁、遏制與封鎖策略不斷持續,拉幫結派、圍堵中國也是美國自拜登上任以來力求實現的目標。但在近期,美國積極與中國尋求溝通機會,例如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國防部長奧斯汀不僅主動釋放欲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會面遭拒,但仍不放棄任何與中國對話的機會。對於美國來說,雖對中採取制裁與封鎖,但仍變相利用其他管道對中釋放善意,尤其是在經濟。美國近年在經濟確實走向衰退,由於美元霸權的支撐,衰退趨勢緩和且較難察覺;加上美國債務逐漸浮上檯面,和通膨情況越來越嚴重,不僅國債規模已高達32萬億美元,十次的升息,利率來到5.25%,這也是讓美國政府每年須支付國債利息金額高達6000萬美元;而通膨方面,雖美聯儲利用升息緩解通膨,但離達到真正的安全範圍還有很大的距離。基於種種因素,美國對中態度可能有所轉變,必須啟動「全面對中接觸」的模式,藉由經濟、政治等層面的溝通接觸緩解自身國內風險;同時美國也須與中國的重啟互動維持「對抗上的恐怖平衡」。因為如此,傳出美國可能發布新的行政命令,解除部分對中國的制裁,來換取對話與合作的空間。從目前的情況看來,目前的發球方為美國,球發過去後就看中國何時願意接?估計在七月,美中應會逐漸開取對話,來緩解雙方不可再升高的緊張情勢。

(二)歐盟減少對中依賴,維持清醒但不對抗

對於歐盟而言,國家數眾多,各國為自身國家利益,對美中的策略自然不一致。雖然歐盟不斷倡議需對中國減少依賴,但事實上許多歐盟企業仍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基本上而言,歐盟目前在價值觀、戰略安全與經濟安全三者脫鉤處理,亦即價值觀上仍秉持民主國家思維,與美國同一陣線;在戰略安全上,積極與美國合作互動,藉由烏克蘭及台灣問題為民主和平做出貢獻;但在經濟安全上,歐盟則採取不一樣的策略立場,對中採取「維持清醒但不對抗」的模式,換言之,歐盟不像美國採取精準脫鉤及去風險化,而是希望仍與中國在經貿上維持穩定的關係,事實上,歐盟現階段對中的經濟戰略仍是開放式的,還沒完全準備好。

(三)日本對中國將經濟與安全綑綁,以泛安全化定錨

一直以來,日本無法將經濟與安全如歐盟般切割處理,往往利用經濟、安全、地區局勢、價值觀等複合模式包裹一起擘畫。對於日本來說,追求國家的絕對安全是首要之務,尤其時日本與中國仍有許多島嶼爭議問題,以及和中國及台灣的歷史、情感問題,以故無法單獨以戰略、經貿為單向運作。所以在對中策略上,日本向來採取「多面向內外連動」策略,在戰略層面上跟著美國前進,在經濟上跟著國家整體大戰略調整,價值觀及人民情感上,則另作內部細膩處理。整體而言,日本將各項議題以「泛安全化」的框架納入,在國家安全的架構下細膩操作各項對美、對中、及台海議題。

(四)南韓擁美、親日、踩中,入群鞏固安全力抗北韓

對於南韓而言,在對於戰略的角度轉彎幅度更大、鬆緊程度更廣。以現任總統尹錫悅處理美、日、中關係觀察,與北韓的問題被南韓政府視為重中之重,於是在與美國的互動上更顯得重要,畢竟南韓需要美國協助與北韓的核問題,現階段也需要薩德系統的保護;在與日本的關係上,與日本維持友好關係,也是促進與美國關係升溫的一項途徑;在台海問題上,適當的表態支持更是策略之一。換言之,南韓的策略,現在必須積極融入美國民主陣營之中,尤其在再三猶豫才決定加入Chip4(晶片四方聯盟),便顯示這屆的南韓總統選美不選中的策略,若不在此時積極表態,不但得罪中國,也則將無法進入美國民主陣營國家的核心圈。

小結

中共對台2024年的佈局與策略,已不再只是兩岸之間的關係,更多程度將涉入美、日、韓、澳、歐盟等民主聯盟的關注。即便兩岸問題現已被視為是全球的議題,多數國家願意與民主聯盟一同對台海安全進行倡議,但中國對台的手段施作,仍然需要台灣自行因應。另一方面,民主聯盟國家亦各有與中國之間長久以來的經貿互動脈絡,且如歐盟國家數眾多,各自國家利益的維護與安全的取捨,也加添對中戰略是否與美國一致的不確定性。而對於美國而言,由於將進入大選年,政黨為勝選所需,對中國考量因素將變得多元且複雜,尤其現階段美國積極並主動欲與中國打破零互動的冷空氣,是否在未來對中國的策略作為有所修正,都將是接下來需要密切關切的重點。

作者 許慧儀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最近更新: 2023-08-0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