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01

中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開幕式,在今年(2023年)3月5日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他任期最後一次的政府工作報告。該報告中展望了今年的兩岸政策,強調:「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開創復興偉業」。在針對過去5年的兩岸關係回顧方面,他則指出,「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從李克強的說詞來看似乎並無新意,甚至中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以下簡稱全國政協)第十四屆一次會議在11日下午閉幕,新任的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閉幕式中發表講話,並未直接提到與台灣有關的內容,僅強調中國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要堅持「大團結大聯合」。

但從李克強在全國人大的講話看來,他兩次提到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事實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在2月10日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見面時,王也表示「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和『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而2月9日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台辦)主任宋濤在與夏立言會談時,宋也提到「我們將深入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和『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由此可見,「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已經成為中國對台工作的定海神針,這是習近平在去年10月16日於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中共二十大)上的「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到,時至今日雖然外界多所揣測與詮釋,但具體的內容仍然相當有限,基本上與過去的中國對台政策相較,有三點是較被凸顯的,首先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其次是北京「掌握主導和主動權」,第三是「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一、積極推動「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上指出:「九二共識」就是「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而統一的方法是藉由「一國兩制」;他強調「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華智慧,既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他還解釋:「一國兩制」的提出,本來就是為了照顧台灣現實情況,維護台灣同胞利益福祉

事實上,鄧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了「一國兩制」,原本是針對台灣,但是因為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悍然拒絕,加上台灣人也不願意接受,所以最後是將其應用在香港於1997年的回歸與澳門於1999年的回歸;而江澤民與胡錦濤時期的對台工作雖然也聲稱要統一,但更多強調的是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層面的交流。

但是到了習近平上台後不但要正式推動統一,更要把「一國兩制」真正落實在台灣,因為2018年3月他透過修改憲法,廢除了國家主席原本ㄧ任5年,兩任10年的任期制度;要在今年3月中召開的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繼續連任第三任期。而他要如何說服外界對他拒絕卸任國家主席的質疑?如何面對黨內對他搞「終身制」的批評?最大的正當性理由就是要統一台灣,完成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都達不到的歷史使命。過去以來,中國是「反獨」高於「促統」,如今「反獨」已不重要,重點是「促統」;過去「促統」是「未來式」,如今是「現在進行式」,習近平要「繼續連任」就得「推動統一」,兩者綁在一起,至於台灣是哪個政黨執政,誰當選總統都不重要。

也因為兩岸統一是習近平的當務之急,使得蔡英文於2016年擔任總統後,迄今有9個國家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包括今年3月26日台灣與中美洲邦交國宏都拉斯的斷交,目前中國正覬覦巴拉圭。對習近平來說,台灣的邦交國越少,就越證明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是淪為中國的地方政府,與香港、澳門一樣,就可順理成章的推動「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雖然王滬寧在與夏立言見面時,沒有提「一國兩制」,一方面是知道台灣人不喜歡,另一方面也不想讓國民黨尷尬,卻不表示中國不做,所以中國對台灣是「說一套,做一套」;特別是在中國的對內與國際宣傳上,可藉此展現「一國兩制」是受到台灣最大在野黨的支持,夏立言沒有表達反對,則國際間就沒有置喙的餘地。

二、強調對台「掌握主導和主動權」

北京的對台工作必須「掌握主導和主動權」,而不是被動與消極地被迫接球,因此中國要主動出擊。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中強調,要「牢牢把握解決台灣問題主動權與主導權」,因此未來習近平將藉由「操之在我」的部分大步推進。過去中國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與國民黨的執政,如今則是要「自己搞定」。

宋濤是習近平的人馬,曾經擔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負責政黨外交,2022年12月28日才接任國台辦主任。今年1月2日他在該年第一期的「兩岸關係」雜誌,發表題為「攜手奮鬥共創偉業」的新年寄語,強調2023年是全面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與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他還強調「只要兩岸同胞商量著辦,家裡面的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事實上,宋濤所說的「開展廣泛深入協商」,是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上所提到的內容,當時習指出「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由此可見就在習近平提出「兩岸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的4年後,宋濤正式在今年開始推動。或許是因為2020年爆發了「新冠肺炎」,使得兩岸關係停止互動了3年,讓習的「統一協商」也延宕了3年;如今隨著疫情趨緩,就由習的親信宋濤來規劃與落實。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首先,中國可能透過全國人大訂定一部「國家統一法」,以取代胡錦濤時期的「反分裂國家法」,因為習近平一直認為這個法過於保守與消極。中國要藉由法律的模式來規範未來的兩岸統一大業,甚至對於阻礙統一的人訂出罰則,以展現中國的主導性與主動性。

其次,中國可能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由習近平擔任主席,除由黨、政、軍高層組成外,也邀請台灣各界有名望的人士參加,包括政治界的各政黨代表、卸任的總統與副總統、退役將領、現任的立委與縣市長、各級民意代表與鄉鎮村里長等;經貿界則是各大企業負責人、各種公協會負責人、在中國的台商等;社會界則包括各宗教團體、宗親會、青年代表、原住民、學術界、教育界、藝文界等。屆時大家群集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盛大召開,產生一種兩岸即將邁入統一的一種「儀式感」,如此將首次把台灣人納入中國的政治運作與政治機器中。

第三,中國將進一步成立「台灣特別行政區政府籌備處」,暫時先在北京,然後建立一套「領導班子」與籌備委員,其中包括台籍人士;任命台灣人擔任統一籌備時期的「特別行政長官」,此人在中國享有「副國級」的尊崇與待遇。等到時機成熟就把此籌備處直接搬到台灣「開張」,正式在台灣「辦事」。讓臺灣人對兩岸統一產生一種「水到渠成」的「真實感」,感受到兩岸統一的即將到來,而台灣人只能接受與適應。

三、著重強調「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中針對台灣問題強調「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而王滬寧在與夏立言見面時也強調:「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其實這個「外部勢力」就是指美國,因此就要在台灣散佈各種「懷疑美國」的「疑美論」,甚至上升為「仇恨美國」的「仇美論」。

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在今年2月份公佈的民調顯示,若中國武力犯臺,不相信美軍會協防臺灣的受訪者有46.5%,相信的有42.8%,前者高於後者3.7%。但是前一年3月的同一民調與同一問題卻顯示,有55.9%受訪者不相信美軍會護台,創下該民調的最高紀錄,僅有34.5%相信,創下最低紀錄;前者高於後者達21.4%,這顯示台灣人對美軍護台的可能性幾乎是「信心崩潰」。[1]

雖然從前一年3月之後相信美軍會護台的比例逐漸提高,不相信者的比例下降,但時至今年今年2月為止仍然是不相信者高於相信者。

事實上在同一民調與同一問題上,於2021年10月時相信美軍會護台者高達65%,僅有28.5%不相信,為何五個月後豬羊變色?這當然與2022年2月24日發生的「俄烏戰爭」中美國沒有出兵有關。

當很多人提出「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台灣」的憂慮,因為中國也想武統台灣,就像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樣。

所以美國沒在烏克蘭出兵,日後中國對台動武,美軍也會坐視不管。這就是「疑美論」的濫觴,進一步就是批評美國不但不會出兵護台,而且根本是把台灣當作對抗中國的棋子,美國非但在利用台灣,還把台灣推向戰場,所以美國是可惡的,這就進一步把「疑美」升級為「仇美」。而台灣為了自保就必須「避免戰爭」,這就是所謂的「避戰論」。而既然要避戰就必須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甚至要「親中」(親近中國),要接受中國所開出政治條件,包括「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與「一國兩制」;另一方面為了「避戰」,就要「放棄抵抗」,乾脆投降,這就是所謂的「失敗主義」;甚至也要停止向美國買武器,以免刺激中國。

由此可見,因為美軍不會護台,所以要「疑美」甚至要「仇美」;而台灣為了「和平」就要「避戰」,為了「避戰」就必須接受中國的政治條件、放棄抵抗中國與停止向美國軍購。

當美國與日本堅定的挺台,台灣卻有「疑美論」,甚至是「仇美論」、「恨日論」,那台灣要走「親中促統」的路線嗎?要「疑美」而要「信中」(信賴中國)?

賴清德早在今年1月8日於台中的「向黨員報告」座談會上就強調,「不能讓有心人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甚至成為社會主流共識」,「這對台灣非常不利」,[2]掀起了「疑美論」的論戰,甚至有人認為是針對侯友宜在元旦提出「台灣絕不是強國棋子」之說法。

果然,在3月中旬包含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與郭力昕、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傅大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盧倩儀等學者發起了一份「反戰」聲明,強調「要和平、反軍火、重氣候、要自主」,並稱「不要美中戰爭,台灣要自主並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不歡迎那些必須犧牲台灣安全、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的高階官員來訪」等,[3]就顯示賴清德的疑慮並非是無的放矢。

四、結語

誠如前述,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中強調,要把握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動權與主導權」,因此將「操之在我」而不是寄望於國民黨是否重新執政。的確,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在2022年8月10日早上準備出訪中國,但中國卻在他出發之際公佈了「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等於要國民黨為此白皮書背書;而他此行只見到連中共中央委員會委員都不是的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無法見到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事實上,以他身為國民黨副主席的身份,對口者應該是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因此他明顯是被中國矮化。但是夏立言在今年2月訪問中國時,則見到國台辦主任宋濤與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位階明顯提升。由此可見中國的對台工作的路線,仍然處在拉扯與混沌之中。

另一方面,中國對台統戰工作仍不脫傳統的「交流」模式,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2月8日表示,將展開9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分別是內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福建漳州東山關帝廟、福建漳州雲霄開漳聖王祖地、山東煙台長島顯應宮、廣東深圳南山天後博物館、廣東深圳中山公園棒球場、廣東揭陽三山國王祖廟、重慶關岳廟、廣西桂林桃花江文化旅遊風景區。從2009年至今,中國已先後在山東、湖北、福建等24個省區市設立了91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而這新設立的9個基地中有5個與宗教有關,是為了強調台灣人對「祖、根、脈」的認同,宣揚台灣與中華文化的紐帶關係,希望進一步爭取台灣人對中國的政治認同;至於刻意增加1個棒球的交流基地,當然是針對台灣人喜愛棒球,特別是年輕人。

但事實上,中國對台工作只強調血脈、文化、宗教、經貿,卻絕口不提民主、自由、法治、多元等價值,根本是緣木求魚,因為這些價值已是台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何況中國的經濟如今每況愈下,而台灣的宗教早就「在地化」,台灣年輕世代對所謂血脈、文化的認同降低,但是中國對台工作卻依然抱殘守缺,甚至意圖營造兩岸即將統一的假象,完全是飲鴆止渴。

 

 

 

 

 

作者 范世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最近更新: 2023-06-12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