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aeroplane-aircraft-aviation-40907

一、前言

共軍的空中兵力自2015年起開展「遠海長航」訓練,其兵力穿過巴士海峽與宮古海峽進入南海或太平洋演訓,不僅達到戰場經營與軍事訓練目的,也對周遭國家表達了政治意涵。類似的情況發生於中日於2013年前後,釣魚台「國有化」的爭議。

二、中國兵力投射影響區域安全

(一)「繞台」是跨區訓練的意外印象

台灣位於第一島鏈中的關鍵位置,北邊為宮古海峽,南邊為巴士海峽,均為共軍進入太平洋之必經路線。然而宮古海峽有日本幫忙監視,南邊的菲律賓軍力弱,僅能靠台灣自己多加注意與擔待。

針對共軍空中兵力的跨區演練,所使用的正式課目名稱是「遠海長航訓練」、「突穿島鏈」、「跨區」、;《中華民國一O六年國防報告書》使用的是「共軍軍艦、軍機跨區訓練」。但「繞台」卻是台灣媒體愛用的詞,甚至它不是中國所發明,反過來跟著加以渲染,使加深台灣民眾的印象,擴大心理戰的作用。

事實上,解放軍執行「遠海長航訓練」之海空航線,基本上皆在國際公共海空域實施。若從台灣北邊穿越宮古水域,進入太平洋往南航行,將直接切入日本防空識別區(ADIZ),直接遭遇美日安保同盟的對應。若是逆時針由巴士海峽北上,就會貼近我方ADIZ,但仍距離台灣有一定的距離,國人應重視但仍不必過度擔憂。

(二)遠海長航的戰略意涵

時間拉回到2014年習近平與歐巴馬的會談,會後習近平強調:「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2017年川習會也重申過,顯示中國要進入太平洋的決心。在戰略上,中國暗示不會退回第一島鏈內。國土防禦已轉為外向型,具有投射能力,在區域上達到攻守均衡之態勢。軍事力量可以輪流對周邊國家威懾,不但爭取地緣政治的話語權,嘗試在雙邊或多邊的國際關係上取得優勢。

在這段期間,中國先是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兵力穿越海峽進入大洋演訓,順帶測試周遭國家對其EEZ(專屬經濟區)與ADIZ(防空識別區)的反應,並大力將南海島礁軍事化。

這些軍事或戰術作為顯現解放軍對於制空、制海的作法上更加靈活,海空軍具體展示其能力。以美國的觀點而言,潛在的對手正在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一種限制美國或盟軍在公開水域的行動自由,或是劃出禁入區域能力。對於這種能力的印象,過往對中國的印象以陸射反艦飛彈、彈道飛彈、巡弋飛彈為重,現在海空軍在大洋的作戰能力也日益提升,使得戰場情勢更加複雜難料。

在海空軍的機艦具體加入後,加上媒體炒作與民族主義的渲染,只會使周邊國家感到很不舒服。特別是中國各媒體承襲特有的黨宣傳體系指揮練,從新聞取材到加工宣傳,可能均由中宣部一把統籌的情形下,又有利於中國實行心理戰。現今無論中國官方如何解釋或淡化,應無法再降低周邊國家對其的敵意了。

(三)長行演炫的戰術層次解讀

n   海空軍有能力執行跨區作戰:

不論是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飛行,海空軍的空中兵力有能力執行跨東部與南部戰區的聯合作戰。藉由戰機編號,可以看到中部戰區的飛機也加入遠海長航的訓練。另,共軍由單機、雙機到編隊組合訓練,並在距離遙遠的地區作戰,可預見衛星通信與指管能力逐漸進步。

n   壓縮我海空軍在東面之行動自由

傳統上,東部海域是我方海軍戰時預先疏散處,執行待命攔截共軍登陸艦隊,以及反封鎖,開通海上安全航道任務。但共軍表達有信心突破兩水道,隨時進入我方東部海域,這將扭轉台海防衛作戰的方向。共軍除了以地對地飛彈從西面制壓我方海空基地,海空軍也可能從東部牽制我方部隊。

n   反介入作戰之延伸

隨著南海島嶼的軍事基地建設,空中兵力可在南海投射更遠的距離。過往運用潛艦、地對海飛彈,轟-6或傳言中的轟-20匿蹤轟炸機可遲滯外力介入的距離更遠。另外,空中兵力與地對空飛彈可驅趕對手的反潛機,提供己方潛艦更好的掩蔽。

三、中國航空兵力的真正熱點

(一)中日釣魚台爭議

就空防而言,比起台灣,日本可能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共軍於2013年9月8日,首度派出2架轟-6轟炸機穿越沖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的公海,在東海和太平洋間往返飛行;這是日本防衛省首次確認並公布中共轟炸機經過西南諸島上空。接着在同年曾連續三天有2架運-8海洋偵察機及2架轟-6轟炸機,飛越沖繩與宮古島上空。

在釣魚台「國有化」爭議稍微落幕後,解放軍空中兵力在日本防空識別區附近的活動仍未停歇,2016年6月還發生衝突一觸即發的傳言,日方的F-15J開啟火控雷達照射共軍的蘇30戰機,並投放紅外線干擾彈等空中相遇情節。

一旦共軍戰機穿越宮古海峽,日本必然派戰機緊急升空警戒。為因應攔截需求,駐防那霸的航空自衛隊「南西航空混成團」,自衛隊將沖繩本島那霸基地的「混成團」升格為「方面隊」,配置的F-15J戰鬥機也從20架增加至40架,以增加南西諸島(台灣與九州間島嶼群)的防衛能力。

(二)南海是共軍空中兵力另一「熱區」。

不同於與日本短兵相接的攔截,在南海可以減少美日空中兵力的干擾或情報蒐集,並且有軍事化的島嶼基地作掩護,解放軍可於此作更多的戰術演練。而軍事專家更關心的是,空軍巡航僅是軍種演練的其中一部份,海軍艦艇與空軍兵力之結合,以及未來如何建立航母戰鬥群更是觀察重點。

舉例來說,共軍可編組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偵察機和空中加油機的機群進行「戰鬥巡航」,接著預警機與加油機也加入,實施偵察預警、海上巡航、空中加油等訓練。在海軍航空兵部分,除了遼寧號艦載機的起降,包含護航兵力、岸基的海軍航空兵、潛艦部隊也加入立體的「對空、反潛」訓練。最近一次解放軍在南海的演習於4月下旬,結束後於三亞舉行海上閱艦式。解放軍宣稱遼寧號雖是訓練艦,但已經初步形成體系作戰能力。

四、結語:海空聯合行動將是後續重點

在軍改後,這一兩年共軍的演習與以往有所不同。在今年頒布新軍事訓練大綱後,未看到太多大部隊演習。在遠海長航訓練任務方面,也大多為海空軍各自訓練,但未來仍值得關注。

依媒體公開資料顯示,今年(2018)5月11日上午中共機群執行遠海訓練,向俄羅斯新購的蘇-35也參與部份航程。但同一時間共軍海軍也有兩艘軍艦進入台灣東北方海域,經巴士海峽、台灣海峽西側,順時針繞台一周。但未發現任何與這兩艘軍艦進行通聯的跡象,顯示海、空軍的操演是各自進行,非協同訓練。

   共軍海空軍力量的突出,應代表其制空、制海的戰術方法正在轉變,不少師自於美軍。以往對台防衛作戰而言,對台的攻勢制空運用飛彈即可壓制我方空軍基地,造成一種既定的威懾印象。但目前未看到共軍投資數量更多的地對地飛彈,反而更好的運用海空軍兵力達成另一種層次的威懾。

中共的軍事力量不僅在近海阻絕,而是往大洋發展。這些發展將影響與改變我方對於制空權的想像,以及美日、周邊國家警覺共軍正在改變現況。6月份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會議本應具焦於南海,但美國防長馬提斯罕見的提起台美關係,以及共軍騷擾、抵近偵察的事實。台灣可能是首次出現在印太戰略的屏幕上,但美國要拉近盟國間的距離不能只是軍事展現,在經濟與政治上也應有所幫助,否則可能僵局仍要持續下去。

 

 

 

 

 作者 洪銘煒   為淡江大學整戰中心研究助理

最近更新: 2018-08-3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