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20

根據筆者自身參與和觀察,臺灣從事數位社群內容創作的工作者,在台灣的數位環境工作機會中,已經有著非常明確的分工,其工作者通常也多是台灣年輕族群,許多人紛紛以「小編」自居。在Facebook的社群裡面,也有不少活躍的相關從業者的社群,如:《社群丼》等。相比我自身在匈牙利與東歐國家的觀察,台灣可以算是一個文化與內容在數位載體上發展相對活絡的環境。

28061481 1780817161975898 3018409965589807719 o

社群網路發展正在跨國境

然而,從過去的出版業到現在的數位內容生產的行業,大家對於跨國非相關語系的內容經營,卻難以突破。但是就我看到的各大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歐盟、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各大組織,他們的社群內容工作者也面對著此一挑戰。不過,至少跨語境的社群溝通,確實是他們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以現階段來說,至少他們在Instagram上以圖像與短影片的宣傳內容形式,算是能夠有效的協助他們突破的方法;Facebook的粉絲專頁經營,也有多語系的文案選擇,表示Facebook也正積極努力開發自身的語言翻譯系統。

以國際政治來說,目前最有名的熱議,當屬俄羅斯透過Facebook操作,以投資一萬美元的廣告預算,試圖影響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這件事情對於許多政治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操作邏輯來說,代表著過去以不同語境所切割出來的區域文化空間,將可以透過數位工具的演進、人類發展出來的公共網路生態,進行更進一步的操作。

另外在2017年英國的國會改選中,也有另外一個非常值得留意的案例。以外交官來說,除了國家安全、服務國人、交流等工作需求,駐外大使通常也代表著對於該國家的形象與體現。而俄羅斯駐英國大使在英國成立的Twitter,經常發表又酸又嗆的戰鬥文,充滿強烈民族風因而大受歡迎,贏得不少網民喝采和更多的追蹤者。英國首相兼保守黨主席梅伊,在選舉期間遷怒歐盟各國政府扯後腿,涉入英國的選舉。(由於保守黨主張脫毆,歐盟和其他歐盟國家對此也都藉由英文表達了許多想法,梅伊藉此透過政治語言的攻擊,捍衛自身黨派的立場)

而俄羅斯駐英大使館則在趁機發了一篇貼文,寫道:「Praise God it's not Russia this time.(讚美主!這回不是俄羅斯幹的)」

01

https://twitter.com/RussianEmbassy/status/860078118912106496/photo/1

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有兩點觀察:

第一,  在全球化的脈絡底下,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在各國的政治環境中,因為民主選舉的過程,很容易成為攻防的焦點,而國家對此也必須有著更快的回應策略,避免破壞自身的形象,甚至是建立起更好的形象。

02

以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個人臉書發表的「台灣加油」書法影片為例,安倍晉三向來因保守作風與慰安婦爭議在台灣人心中有較為強硬的形象,但是透過一支書法影片,以及在個人臉書和Instagram張貼「台灣加油」字樣,瞬間軟化與提升自身形象,甚至獲得台灣媒體主動報導。

第二,在現代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社會的進展之下,書寫的權力早已被下放。在社群媒體的通訊與傳播規則中,讓資訊的傳播壽命,有著更活躍的發展。因此,對駐外單位來說,該國政府已經不再是唯一的互動對象,也必須有著更全面的公共溝通計畫,直接的對應到他國的公民。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全球的非政府組織,也積極的使用社群媒體,去建立起自身的影響力。例如:無國界醫生。都不斷藉由社群媒體的特性,希望更直接的切入到各國區域,不論是對贊助者、關注者、支持者、醫師志工的招募,都是國際事務運作中重要的因素。

社群媒體除了資訊傳播的特性,在個人資料的搜集上也具有其戰略效果。若以日本觀光署的「日本旅遊活動VISIT JAPAN NOW」,與「歐盟經貿辦事處」等在台經營的粉專來看,粉絲人數動輒上萬人,在這些名單背後,他國政府已可掌握台灣民眾的個人喜好,並針對其喜好投放相對應的資訊,達到自身政治目的與影響群眾意見。中國官方所資助的「燎原新聞網」粉專,也以社群網站為基礎,積極對其受眾進行線下談話。筆者在科索沃也觀察到,瑞典外交部在科索沃當地成立了一個4700人的臉書社團,該臉書社團已成為當地青年活動的主要平台,瑞典外交部除了在該社團內推廣瑞典形象,也直接掌握了科索沃當地活躍青年領袖的名單。

從小編發文到數位外交策略

當今在外交的學術界與實務界,數位外交(Digital Diplomacy)是一個正在積極拓展理論與實際案例的領域。數位外交,係一門透過新的網路與資訊科技技術協助達成外交手段的學問。

03

筆者於中歐大學攻讀公共政策碩士的過程中,從政治知識、公共政策、社會學角度觀察國家發展脈絡,看到匈牙利此一歐洲中型國家,如何在歐洲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生存之路。小國的外交手段,本來就和大國的戰略目的觀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借鏡的外交理論基礎,通常也不容易出現於國際主流的外交期刊討論。外交的目標設定,終究回歸到國家內政的延伸。台灣外交發展,不外乎源自於解決台海安全、國家安全、實質的國際活動力、經濟發展機遇。

筆者的老師,多有豐富的跨國國家組織的經驗,不論聯合國、世界銀行、歐盟等不同面向的組織,從近十年來的國際組織方案變化,也可以發現到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參與取代給予」。社群網路的發展,帶動著更大規模的影響力產生機遇,同時面對著書寫與傳播通路集權的解構,我們對於影響力產生的方法論,也正在被改寫,需要更多跨世代的合作。在國家的外交資源的分配中,應該鼓勵更多的青年,能夠透過更多文化的途徑、社會科學思考的途徑,找出創新的機會。

04

台灣外交創新是年輕世代的機會

關心我國外交事務者,都非常清楚我國外交部的運作官僚體制,承襲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國發展史觀。然而,也由於國際上的現實,作為一個具有經濟實力的小國,過去主要透過經貿手段,務實的打破困境。只是對於因應資訊活力更加奔放的現代社會,在生產更多文化符碼、國與國之間的價值認同,有著極大的困境。我們的農技團、經貿團,是協助他國發展的重要外交利器。卻難以在他國的民間社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人類發展目前最廣闊的數位文明中,以資訊作為交流的領域中,如何解析各地不同的文化環境、語言環境,以更貼近不同生活習慣的方式,進行交流,產生更多合作的可能性。至少第一步,從簡單的Facebook與Twitter貼文、Instagram發照片,這些簡易的動作,透過我們所學的公共事務策略、文化理論實踐,作為產製更多元內容的上行戰略,在大量多向溝通的操作中,不斷建築起新的國家價值,也透過價值同盟,作為更穩固的對話基礎。

筆者認為這正是台灣青年的實質發展途徑之一,故撰文分享想法。同時筆者也於今年辭去原先的工作,以自身生命的實踐,投入積蓄,在科索沃嘗試發展一個「數位外交實驗計畫」,期以能成為一個新創事業的題目。也期盼透過這樣的衝撞,可以喚起更多人的關注,作為我們熱愛自己國家的具體實踐。

 

 

 

 

作者   郭家佑   台灣科索沃文化交流協會籌備處發起人

最近更新: 2018-05-09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