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七月底上映的中國電影「戰狼2」,好萊嗚式的特效與場面,以及愛國情操與民族主義的核心元素,創下極佳票房,也吸引各界關注。導演兼男主角吳京說,拍戰狼系列,他想展示的是「中國力量」,「《戰狼1》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戰狼2》想展現的是『殺我國人者,皆我天敵』」。他希望祖國強大,希望中國有話語權。

「戰狼2」上映之前,正值遼寧艦巡航南海、中共軍機近距離攔截美偵察機、轟六轟炸機頻繁進行遠海飛訓、繞飛台灣東部海域而五月以來的大規模海空演訓,也讓區域各方警戒,,中印邊界軍事對峙僵局持續之時,電影所塑造出的氛圍,與北京透過新一輪的演訓,要讓中國的海空、軍力穿越第一島鏈、成為讓區域國家習慣的「既存事實」的作為相契合。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有所作為」時代已到來

這樣的驃悍與豪氣,固然讓觀眾熱血沸騰,找回驕傲感。但對鄰近國家而言,面對中國被炒熱的民族主義與積極對外擴張之強勢姿態,卻未必是正面看待。在習近平2012年上任之後,5年之間,中國持續在南海填海造礁、興建軍事設施,各國雖對此有所爭議,與菲律賓、越南之間也數度引發糾紛,造成其工事暫停,去年七月宣判的中菲南海主權仲裁案,雖被視為是菲律賓的勝利,但上述一切都無礙於中方推進其造礁與軍事化工程,各方只能眼睜睜看著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不過,七月下旬,中國在東協外長會議上與東協國家簽署「南海共同行為準則框架協議」,為各方進一步協商「南海共同行為準則」建構對話基礎,此動作多少平衡了當前中國對外「關係不佳」的印象,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是東協國家欲透過多邊協議將中國霸權約束在一定範圍內的意圖。

而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在五月時出席中國「一帶一路」峰會,等於是表態支持習近平最重要的對外政策,也讓各方嗅聞到中日關係將有所改善的味道。畢竟在十九大前,營造「最高領導人有能力妥善處理對外關係」,並且成功打造中國主導的國際合作(一帶一路),對於十九大的鋪排是重要的一步。解放軍大動作演訓宣揚軍威、直指美日,也威脅到台灣,這與即將到來的十九大不無關係,但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在對外事務上,包括外交及軍力展現,其「韜光養晦」時期已結束,「有所作為」、甚至是「奮發有為」將成戰略主調,目標是藉由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確保共產黨的永久穩定執政。

「習核心」、「習主席」與「習近平思想」

十九大前,中共中央開始對外使用「習近平思想」一詞。今年初,香港明報指出「習近平思想」將在十九大時寫進黨章,甚至將入憲,引發熱議。而自﷽﷽﷽﷽﷽﷽﷽﷽十九大時寫進黨章,甚至將入憲。七月時多維新聞,引發七月以來,相關操作頻繁出現。先是國務委員楊潔篪在黨媒《求是》雜志刊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 不斷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文章梳理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八大方面,指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並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715日,中組部黨刊《黨建研究》亦刊文《在黨的創新理論偉大旗幟下闊步前進》,文章說,「十八大以來的創新理論,也可以稱之為習近平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而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717日、18日召開的中共北京市十二屆委員會第二次全會的講話表示,「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切實作為案頭卷、工具書、座右銘,切實做到一體學習、一體貫徹,確保落地生根、形成生動實踐」。以其「習家軍」身份做出這番發言,當中的政治訊息相當明顯。觀察人士認為,以當前「習核心」的絕對權威,習將超越江澤民、胡錦濤,擁有與毛、鄧相等的理論冠名權,正式寫入黨章,甚至憲法序言。

今年630日,身兼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檢閱解放軍駐港部隊。習近平沿途向軍隊表示「同志們好」,軍隊則回以「主席好」回應,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所規定「首長好」有所不同,故評論認為,此做法屬「史無前例」,各界都注意到此事,認為是要突顯其「唯一」的地位,因為「主席」只有一個,但「首長」可以有好多個。也引發習有意成為與毛澤東並列的「習主席」,蓋中共史上唯一被稱為「主席」的只有「毛主席」。

從十八大提出「中國夢」,之後提出「四個全面」,去年六中全會通過「習核心」文字,到近期陸續鋪陳的「習主席」、「習思想」,大致能看出習是有計畫的為完成自己的「歷史定位」、按部就班地進行佈局、填充素材。除了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思想論述,擁有黨政軍全力臣服的絕對權力則是實踐前述理論的必要的條件,加上打貪反腐與整肅金融亂象等政策工具,讓他能透過民意高度支持來獲取其核心地位與絕對權力的正當性。

絕對權力掃除障礙,確保一黨專政的可持續發展

在習近平的第一任期,十八大前,各方對於習近平可能將推進「政治改革」抱持高度期待。而習上任後為鞏固權威而實行的各種言論緊縮措施,對異議人士的打擊有增無減,讓「政治改革」的期待完全落空,也可看出,習決心要以自己的方式,即共產黨「紅二代」的價值與手段,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是一種維持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前提下的可持續發展,有條件、管理式的開放言論空間,並以打擊貪腐來疏導民怨、維持政權的合法性。至於西方式的「民主改革」或「普世價值」,並不存在其選項之中。

習近平是根正苗紅的「紅二代」,文革時期下放到延安,經歷過窰洞的艱苦生活。他親嚐過「苦」,了解「鬥」,知道何時必須「狠」,何時要表態,在條件不足時能忍耐,在籌碼具足時很強硬,手段與姿態更可以很務實、彈性。要將父執輩所打下的江山守住、發揚光大,則是他的信念。他很清楚,實力就是一切,這也是他在第一個任期內接連肅清障礙、樹立絕對權威的目標。

朝日新聞前任駐中國記者峯村健司,在其著作「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的掌權之路」中描述了一段習近平與歐巴馬在20136月會面的場景。當時在陽光之鄉的非正式會談,欲營造輕鬆、親近氣氛,美方與會官員都不打領帶,但中方的應對則截然不同。據與會者轉述,在會議開始之前,習下達指示,要將事前準備好的文件全數帶入會場。美方看到厚厚一疊資料一口氣擺到桌上時,都大吃一驚。習刻意藉此彰顯自己有備而來,在對方未防備下製造心理壓力。(註一:P.94-99, 聯經出版社,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的掌權之路。)

而晚宴時,原本和緩的氣氛被習近平打斷,他突然開始長達七十分鐘的「演說」,從強調釣魚台是中國核心利益,到批判安倍政權的歷史觀與修憲問題,整個晚宴變成他一人表演的舞台。從會談時的唇槍舌劍、毫無交集,到晚宴時他強勢發言使晚宴氣氛僵硬,讓對手產生此次會議恐一無所成的壓力。這導致隔天歐巴馬邀習單獨散步,獨處50分鐘。據後來隨員的轉述,兩人談到了中方數次提出但未獲美方接受的「新型大國關係」。事後,中方人士認為,讓美方正式使用「新型大國關係」一詞,是此行最大成就。透過設定好的言語及表演,構成心理壓力,順勢推進自己的利益,習可算是冷靜的計算師與執行者。

很多人認為,習之所以要高度集中權力,是因為若權力不夠集中,類似胡錦濤時代的元老干政,積累多年的黨內部門、條塊利益,以及威脅到中共政權合法性的種種發展問題,包括經濟放緩、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等,都難免遭既得利益者掣肘的局面。是以習的集權不僅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與生存,更有為了維繫共產黨的永續執政與實踐自身理念而排除結構障礙的動機。

隨著胡錦濤欽定總理人選孫政才的落馬,到目前為止,習無論在黨內或軍隊已然大權在握,當前已不存在足以挑戰他的政敵或派系,各界對此幾無懸念。那麼,如同一位資深媒體人所形容的,接下來,即將邁入「習近平的中國」,或說「習近平的中國共產黨」。一些所謂「慣例」未必會再被依循,高層政治運作也可能出現變化,例如,從胡時代的常委集體領導制,調整為「主席制」,十二個小組繼續作為決策的主要機制,他所拔擢的舊屬與核心幕僚,將擔任重要的決策輔佐角色,而個別常委在小組運作中都是「成員」而非「主導」,習則擁有一錘定音的拍板權。

經濟決定一切,維穩是大局

依據習近平十八大提出的「中國夢」,其內涵是要成為富強的大國,人民安居樂業、有幸福感,打造真正的和諧社會。實踐「中國夢」,有兩項具體目標,即「兩個一百年」,第一是建黨一百年,即2021年,第二是建國一百年,即2049年。第一個百年目標,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兩倍)。第二個百年目標,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此目標尚未提出具體的實踐指標。

第一個百年目標的2021年,正值2022年二十大的前一年,因此將是決定習近平歷史定位的最重要的任務。但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新常態之下,確實是個挑戰。去年開始,「習近平經濟學」已成為政策框架,成為戰略指導。依據學者胡鞍鋼的闡述,「習近平經濟學」目標就是要因應新常態,解決結構矛盾,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改革。不過,國內外的企業與經濟專家,對於習第一任期所宣稱的各項改革規劃多數不滿意,不僅並未落實「市場將在分配資源方面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的宣示,就連GDP增長也越來越依賴於債務,顯示其改革並不到位。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家李維森在接受媒體電話採訪時說「我們可能已經發布了100多份改革文件」,「但哪些得到了真正的實施,包括財政改革?」根據中共中央文獻所整理的「習近平關於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他認為,針對中長期發展目標進行估算,只要7%的增速就足夠達成第一個百年目標。中國去年經濟增幅是6.7%,今年第一季的增長是6.9%,若不發生重大風險或危機,或許不致偏離其目標。不過,「改革」向來是一種「各表」,外資企業期待更朝向自由化,但共產黨不見得這麼想。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因為「穩」才能確保統治,這才是壓倒一切的硬道理。

有學者認為,習能否順利實踐第一階段的「中國夢」,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在於經濟是否能夠軟著陸,畢竟經濟直接影響就業與生計。至於民間各處因為維權或追求理念而層出不窮的維權或運動事件,將受到更全面且綿密的壓制,既無理念或價值的結合,也無從透過網路或運動等方式串連而形成有意義的挑戰。同時,如同前面所說,習無意進行民主人士所期待的「政治改革」,他在多次談話中提到「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不會照抄照搬任何國家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顯示採行更為開放的政治競爭甚至多黨制的可能性甚低。

至於對台政策,習曾經說過,兩岸問題不能一代又一代的拖下去。雖然他對於實現「和平統一」可能並無急迫感,也不是他最優先要處理的議題,但基於對於歷史定位的追求,論者咸認為他有一種使命感,希望在他任期內達成某種「有意義的進展」,如同他藉由馬習會向世界確認「一中」一般。而涉台系統經過一輪換血,新任主管與過去涉台人士不同,對台灣沒有情感,也不以台灣民意向背為對台工作成效的衡量標準,「施壓以得到屈服」成為最直接方便的選項。因此,雖有人認為十九大後習因集權、穩固而有對台政策彈性的空間,唯其「空間」可能提供的選項極為有限、甚至難以接受,屆時台灣仍將處於兩岸間僵持、加上美國難以預測所造成的迴旋空間極窄的狀態,而中共透過大量資源投入台灣社會各階層,在內部建立親中社群、影響政治與民主的做法,將更為強化。

十九大後的中國,將讓習成為如明星一般的領導人,所有的光環與成敗都在他一人身上。未來,在全球事務上,預料中國將積極抓取任何美國退卻的位置,無論是全球化議題還是多邊協議,在區域上則透過政治、經濟(一帶一路)與軍事力量,造成既定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張,削弱並排除美國的影響力。如果說中國將成為「習近平的中國」,亞洲是否會成為「中國的亞洲」?聽起來或許並非全然不可能。無論如何,所有國家都在緊盯著中國的下一步。

 

 

 

 

 

作者  吳敏之  為政治工作者

最近更新: 2017-09-2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