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Glory to Ukraine!」2013年底烏克蘭人民群聚基輔獨立廣場,無數個深夜他們揮舞手機光源映照彼此堅定的信念、又唱又跳又嘶吼的表達締約歐盟之渴望。如此震撼畫面記錄於2015冬烈火:蘭為自由而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影片,描述烏克蘭反政府示威運動的演變。對照台灣2014年發起的太陽花學運,人民不滿強權壓境現實、上街怒吼著自由的時空背景似曾相識,同樣掙扎於經濟困境和國族情感等複雜議題,或許烏克蘭和台灣在國家認同和國際情勢上有著深刻的鏈結。

紀錄片描述烏克蘭示威運動起因於總統Viktor Yanukovych)違背與歐盟簽訂合作協議的承諾打算經貿致人民不滿上街抗生在20131121首都基輔發和平運動因政府派出特模武力鎮壓,促使更多人加入抗佔領獨廣場,最後長達93天的抗2014年二月迫使總統出走俄成立臨時政府後落幕

該場抗爭導火線可說是前總統親俄的政治企圖,宏觀的脈絡條件則歸因於烏克蘭長期族群、階級對立的動盪。1990年蘇聯瓦解後隔年獨立至今,烏克蘭經濟發展仍受先前計劃經濟體制之累,產業發展比例失衡、貧富差距大、經貿持續依賴俄羅斯。人口組成方面,烏克蘭境內有近兩成俄羅斯人、近四成人口以俄語為母語,東南區域部份國土歷史上長期為俄羅斯領土。政治上則有親俄政黨(party of regions)和地域性分離主義活躍。俄羅斯將烏克蘭視為進逼歐洲和南方海域的踏板,歐美則視其為防堵前者勢力的棋子。而烏克蘭國內親俄、親歐派的統治階層也在幕後操弄政經局勢以獲取自身利益。

這故事聽起來格外熟悉,台灣近幾年從省籍到世代、國家認同的分裂,無不牽扯中台關係。台灣落實民主程度較烏克蘭深、一邊一國分治時期也較久,但在以大中華或台灣、不同本位觀的教育和社會氛圍薰陶下,世代有著相異「中國想像」的斷裂。由於中國國民黨不遺餘力的推動,中國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其觸角也延伸至政壇、商業、媒體等領域;同時,也因為國民黨過度的傾中政策使人民開始反思溫水煮青蛙下,兩岸關係的未來步步皆關鍵。國防安全上,相較於烏克蘭台灣沒有直接與強權接壤,但台灣畢竟不是一個國際承認主權獨立的國家。至於台灣能否運用戰略位置的籌碼維持美國老大哥的關愛,或許在中國於南海掌控權動作頻仍的情況下,結果不見得樂觀,畢竟南海議題牽扯更多週遭國家的利害關係、台灣亦無法期待美國處處成功壓制中國。

紀錄片最後捕捉到烏克蘭反政府運動後期一幕幕血腥鎮壓的畫面讓我無法忘懷,

不禁遙想台灣288事件的慘痛,也格外珍惜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呼吸自由的權利。2014年抗爭結束後不久,烏克蘭人民再次聚集獨立廣場見證新政府與歐盟簽訂貿易協議歷史,士氣昂揚唱誦著成為歐洲國家的榮耀。但紀錄片未能拍攝到的是同年三月俄羅斯即派兵入侵、佔領烏克蘭南方克里米亞(Crimea),東部頓巴斯(Donbass)地區也出現親俄和反政府民眾佔領行政機關、鼓吹分離,烏克蘭至今仍處於國土分裂的動盪。對急欲擺脫貪腐政治、蘇聯舊制餘毒和衰退經濟的烏克蘭來說,或許加入歐盟區域整合是短期之內可見效的救命仙丹,卻不一定是邁向社會穩定或擺脫強權勢力的萬能藥。相反的,台灣太陽花學運浪潮反思的不只是產業和階級利益的分配不均,許多人民更意識到兩岸政商關係的盤根錯節和經濟、文化整合的遠程影響。對台灣來說與中國經貿往來牽動的不再是陸資挹注的選擇題,而是如何從全球政經近乎於零和的競賽中,凝聚國內社會共識、尋找台灣的自由之路。

作者何湘媛為馬里蘭大學社會學博士生

最近更新: 2016-08-3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