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2016總統大選,可能是歷來氣氛最詭異的一次大選,也可能是最「無聊」的大選。比起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的驚心動魄,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的大變局,2004年「兩顆子彈」引發數年藍綠惡鬥格局,2008年扁深陷「貪腐」風暴,台商超級大動員,2012年「九二共識」連結「經濟牌」,北京與美方加入戰局「多打一」。到了2016,卻出現一方被形容是「躺著選」,另一方到10月下旬還倉促更換候選人,而同陣營的總統還趁此期間實現了1949年以來首次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卻又無助於該陣營選情的怪異局面。

 

而習慣於介入台灣選舉、甚至政黨事務的北京,這次體認到差距明顯,難以逆轉,索性袖手旁觀。早在6月起就多次表態「不介入台灣選舉」,過去大動作動員台商、軟硬兼施協助造勢、要求企業表態等做法,至今尚未出現。原因之一,是如同許多人形容的,對於蔡英文的勝選「已無懸念」,對於綠營結合其他第三勢力國會過半的可能性也有所認知,另一個原因是,當前國民黨處理內外事務的能力與效率之低落,令人瞠目結舌,讓慣與國民黨權貴掛在一起的中方人士無語,從寄望藍營轉為自保,只求不被究責牽連。

 

「準備期」最長,「觀察期」有多久?

 

2004年底「九合一」綠營大勝之後,北京對於2016可能再度政黨輪替已經「準備」了將近一整年。甚至有人形容,「馬習會」上,習近平握著馬英九的手,卻是對著蔡英文說話。在這樣既定格局之下,幾個月來,已經沒有人在討論選舉結果會如何,許多人忙著預測選後的兩岸局勢,聚焦在北京將會給新政府多長的「觀察期」。

 

有人認為,北京不會給蔡英文太多時間,520就職演講中若沒有提出令北京滿意的說法,立即就會「地動山搖」,有人認為,520就職之後,北京仍會給新政府至少半年的時間,聽其言觀其行。也有人預期,北京根本不會有「地動山搖」的做法,畢竟蔡英文已經說得很清楚,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不會有挑釁或改變現狀的做法,北京雖對其說法不滿意,但也找不到足以祭出「地動山搖」作為的充分理由。

 

共同的看法是,116日後到520就職之間,及520日就職後到年底,是兩個關鍵期。各界對於未來將「如何」維持現狀,仍是關切的重點。北京已經表達「不一定要『九二共識』四個字,但是要尋求雙方能接受的替代方案」,也期待準政府能提出讓北京雖未必滿意、但至少能對內交代的說法。因此,選後到就職之前,有機會尋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準政府應盡可能與北京及重要盟邦進行充分溝通。

 

另一方面,在長達四個月的看守期,馬總統會做些什麼也值得注意。他為了促成「馬習會」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宣傳抗戰勝利七十年,抨擊李登輝史觀,持續表達願「共寫史書,共享史料」等作為,顯示他不會只滿足於一次的馬習會。這個歷史定位上癮者,極可能在卸任前做出些幫助北京框架台灣的事情,有可能如學者推測,恢復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甚至可能為追求第二次馬習會,願配合中方,例如到北京會見,甚至發表「兩岸和平倡議」之類的聲明或文件。

 

另一方面,新國會將在21日開始運作,馬上面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重新立法。屆時在國會可能擁有多數席次的民進黨,將提出何種新版本,如何與各方協調出可行並有效的方案,是無法回避的挑戰,而之後將如何據以審查高度爭議的服貿協議,並且繼續協商貨貿協議,考驗著民進黨國會與未來新政府的智慧與溝通能力。

 

北京有其政治議程,穩定是最高原則

  

 

很多學者強調,新總統的520就職演說至為關鍵,認為是影響未來兩岸關係「錨定之言」。就職演說的表述固然重要,但影響兩岸關係格局的不僅是單次談話,包括中美關係的走向,中國經濟與社會穩定程度、領導人的權力佈局與政治議程,乃至於台灣的經濟與產業是否能夠順利轉型,都是重要的結構因素。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短期內的就是兩岸關係,即台灣政黨輪替可能引發的「對台路線失敗」的鬥爭,這部分他今年以來已透過許多作為來因應,包括主動推行台胞證免簽,及主動促成「馬習會」。原本「王張會」、「夏張會」等兩岸事務主管官員的制度性會晤,是習近平唯一「對台政績」,但「馬習會」後,他已為自己奠定了超越其他領導人的歷史地位(超越連胡會),足以對內交代,拆除了「對台工作不力」的引信。

 

另一個課題,是十九大的人事佈局。2017年中共將召開十九大,是習近平的第二屆任期。人事的安排涉及到他的「改革」能否順利延續,是否真正確立「習時代」。在五中全會之前,習近平立下官員「能上能下」的新規定,更頒布「不得妄議中央」,引發諸多揣測,認為此佈局極可能是為打破「七上八下」慣例,平息各界爭議,讓打貪主將王岐山續任常委。據報導,「十九大」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已成立,習近平任組長,李克強、王岐山任副組長,江系三常委(張德江、劉雲山、張高麗)並未進入小組。此外習也可能讓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劉源進入中央軍委,協助推動軍隊改革。

 

另外,他要在任期結束前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目標。習近平的「中國夢」提出兩個「一百年」目標,要在建黨百年(2021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國百年(2049年)時讓中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也明確標示在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中,因此習近平領導班子已進入第一個百年目標的衝刺階段。 「全面小康社會」意指,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成長一倍)、超過80兆人民幣,2014年的GDP63.6兆,在中國經濟進入長期放緩的「新形態」下,5年後能否達成目標,是一大挑戰,特別是這牽涉到經濟結構的轉型。

 

而第一個百年目標也將直接影響到第二個百年目標,對習近平來說,這不僅是他的歷史定位,也是身為領導人無可迴避的使命,只許成功,不能失敗。這也是為什麼中共中央大動作召開有史以來層級最高的「減貧」會議(以前都說「扶貧」),與會官員更逐級立下「軍令狀」、肩負「責任額」,要減貧、脫貧,除去拖累「小康」的負面因素。據官方統計,「十三五」期間需要減貧6000萬人,在烏紗帽的壓力下,如何能真正「脫貧」而非「滅貧」,而過程中可能更凸顯貧富差距與發展失衡的問題,進一步構成對社會穩定的挑戰。

 

另一方面,從「歐習會」來看,中美領導人雖仍延續「夜話」的傳統,但已出現「相敬如冰」的氣氛,美中之間仍維持競合狀態,但是重大爭議難以解決,無論是駭客攻擊還是南海主權爭議,仍是各說各話,維持在某種「管理分歧」的態勢,而中方在南海興建人工島礁的做法,加上九月的大規模閱兵,也讓區域國家心中的「中國威脅」陰影始終存在。

 

在這個內外格局之下,維持兩岸關係與台海局勢的「穩定」,避免出現僵持或緊張,不讓台灣更靠向美日、掣肘中國在區域的擴張,讓習近平權力穩固集中,專心力拼「百年目標」,將最符合北京的利益。而對於台灣來說,維持台海的穩定,避免現狀被片面改變,全力解決內政與經濟發的問題,也最符合台灣的利益。

「新型兩岸關係」與「新代理」

 

經過去年的太陽花與九合一選舉,北京逐漸認知到,政黨輪替是台灣民主的常態,沒有哪個政黨保證長期執政。與其將對台工作的成敗與特定政黨的命運掛在一起,不如保持一定的距離與空間,才能收放自如,操之在我。

 

在「馬習會」後,張志軍轉述習近平談話指出:「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麼,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願意同其交往。」這段話顯示,習近平認為,要建立正式的交往,條件是「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並且「認同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亦即「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點很清楚的說明,北京對於所謂「兩岸政治基礎」的看法,存在務實與彈性的空間。

 

到目前為止,很多學者仍在摸索習近平的「性格」與決策風格,很多的形容詞,包括強硬,務實,功利,大開大闔,民族主義者等等。據多方消息,「馬習會」是習近平親自拍板,中央辦公室籌劃並指揮下屬執行。短短一個多月間完成相關安排,包括稱謂方式與地點等,比外界所預期的有彈性,其作風與效率,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年多來,「國台辦角色已不如過往」說法甚囂塵上,透過多元的管道來蒐集訊息、協助研判與決策,是習的特色之一。習作風有別於過去領導人,即使存在反對意見,他仍會依自己意思行事,收放之間的尺度與程度都超乎學者與幕僚的預期。若果真如此,則大選後的兩岸關係,雖存在不確定感,但有機會建構出有別於過去國共互動模式的新型兩岸關係。

 

而傳統「國共」架構,也將出現新玩家。馬總統透過「馬習會」搭了一座橋,不會只擺著不去用,他應該會想辦法再上橋,不管是追求再次的馬習會,或回故鄉湖南去祭祖以解鄉愁。新型態的兩岸代理或將繼連家之後崛起,超越「權貴利益」,目標將是更為遠大的「諾貝爾和平獎」。

 

作者吳敏之為政治工作者

最近更新: 2016-01-0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