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對普遍香港人而言,反安保抗爭是個陌生的詞彙。執筆之時,正值香港928一週年,去年此刻防暴警察荷槍實彈、發射催淚彈,和平示威者無所畏懼,催發更多市民佔領港島九龍街道。其實,近半世紀前,這種情況已在反安保抗爭中出現。鄰近地區的群眾運動,尤其是台灣及日本,往往是港人借鑑及學習的對象。去年雨傘革命中,台灣太陽花學運學生進佔行政院之舉,及日本第二次反安保鬥爭中的東大安田講堂攻防戰及其他暴力衝突,皆有在參與者間思考升級方法及事後檢討時被提起。然而,今次反安保抗爭不成香港人議論紛紛的熱話,明顯不被重視。本文主要從重光紀念日、港人對日印象,及雨傘革命後形勢幾點,展述個人的一些觀察。

 

小說《1984》有傳世名言「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政治操作,正是由如何演繹歷史入手。2015513日,中國國務院發出通知,宣布今年的93日全國放假一天,紀念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其後,港府宣布跟隨大陸,建議將當天定為勞工假期。這單看似尋常的新聞,挑動不少港人的神經。事實上,香港有其獨特的二戰經歷,以及屬於自己的二戰紀念日。1997年主權移交以前,港府為紀念皇家海軍上將夏慤率領艦隊收復香港,恢復英國對香港的主權,將每年的830日定為「重光紀念日」,全港放假一日。故此,這單新聞變相宣告「重光紀念日」壽終正寢,恢復無望。

 

有別於始於1937年的中日第二次戰爭,香港保衛戰當屬太平洋戰爭的一環。為了增強香港防衛能力,英國於1935年批出五百萬鎊,用於部署海岸砲及高射砲、於九龍由西至東修造一道永久防線等,當中部份地道、機槍堡和戰壕仍然健在。1942128日,日軍發動「南方作戰」,海軍偷襲珍珠港,陸軍進攻東南亞各地、同時跨越邊境入侵香港。長達18天的香港保衛戰中,過千名本地及外藉軍人和平民為港捐軀,國藉包括英國、加拿大、印度、澳洲、紐西蘭、緬甸、荷蘭等等。部份香港英兵更在香港淪陷後加入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繼續作戰。換言之,香港保衛戰是場英屬香港與日本的戰役,中國因素佔之甚微。然而,官方及媒體多偏重報道由共產黨指揮的遊擊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事蹟,於香港保衛戰中正面抗戰的英軍顯然未得到應有重視。去年12月,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狠批英國在二戰中對香港沒盡道義責任,更指英軍「貪生怕死到九龍向日軍投降」,輿論嘩然。[1]

 

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0週年,中共對之「充分利用」、自稱「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埋沒國民政府的領導地位及正面作戰的莫大犧牲,從而製造民族情緒不是意外之事。與此同時,香港學術界及民間亦致力正本清源,重提被遺忘的香港歷史。本年7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博士出版《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一書,利用英、日、美、中等國的第一手歷史資料重探這段歷史,詳論不同勢力在戰爭後期爭奪香港的過程,旋則獲得不同民間團體邀請作介紹會。而大學生組織時代思進亦於830日於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舉行悼念儀式,民間公祭英靈,有約300名退伍英兵及市民參與,人數出乎意料地高。[2] 據筆者觀察,官方和民間透過日本侵略這段歷史呈現的,分別是國族概念、民族情緒,以及香港的獨特性。

 

有別於主權移交前可以加入英軍及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參與香港防務,香港如今由解放軍駐防,港人不能參軍服役,沒有軍事參與權。除了在1970年代的保釣行動,香港人普遍對二戰及軍事議題甚少表態。今年918日,傳統左派工聯會到日本駐港總領事館示威遊行,表示毋忘日軍侵華,警惕軍國主義復辟,譴責日本新安保法案。另外,「香港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成員身穿印有五星紅旗的襯衫,於中環和平紀念碑揮舞五星紅旗、區旗,反對新安保法案。[3] 而「的士總會」於去年雨傘革命期間向法庭申請禁制令重開旺角佔領區,並於近日出版書藉痛斥「佔中遺禍」。除此以外,香港民間對新安保法案並無太多討論,以及示威遊行。

 

對香港人而言,戰後日本可說是優質生活、進步的代名詞。戰後世代對日本並不反感,不會動輒產生「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猜想。19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快速增長,基層生活質素改善,中產階級開始出現。1980年代,八佰伴等日資百貨公司進軍香港,銳意營運位於新市鎮的新建購物商場,擊敗英資中資同行主導市場,伴隨香港人渡過經濟高增長期。雖然香港最早落成的購物商場是海運大廈,但是影響香港人消費文化和生活模式至深的,是1984年由八佰伴經營的新城市廣場和太古城中心。對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人來說,海運大廈是高不可攀的上流社會和外國遊客會所,直到後者兩個商場的出現,普羅市民才有機會在他們的社區逛商場、購物,使之漸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一站式商場令消費不再局限於購物,社交活動和娛樂節目也成為需要花錢的消費項目之一,最終促使消費主義全面爆發。除了價廉物美的商品、禮貌周到的服務之外,文化的同質感更是香港與日本一拍即合的因素。現職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副教授的人類學學者王向華指出,香港華洋雜處,身份認同複雜,屬於不中不英,與同樣不中不英的日本正好切合,因此很快就接受後者。日本流行文化隨著經濟商品在香港相當普及,日本更成為港人旅遊熱門地點。

 

雨傘革命縱盛況空前、抗爭日進,終功虧一簣、未竟全功。事後,港人多帶有查找不足的心態,審視其他地區及香港其他的抗爭,將之與雨傘革命比較。現時各方對抗爭方法及路線激烈對立,例如:激進對溫和;大中華與本土。港人得到一些心得,但未找到出路:舊有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示威模式不能令一意孤行的政府正視民意,回應訴求;參與者不應接受「階段性勝利」,但又難以付出更大代價、使用激烈手段迫使政府讓步。於是,他們多從雨傘革命的經驗檢視其他事件的運動手法與成敗的關係。對於台灣的反高中課程綱微調抗爭,筆者身邊不少人均將學生與教育部部長吳思華的會面聯想成去年1021日政府與學聯就政改對話,生怕學生接受政府方案令積聚的民氣崩解,同時對燒炭自殺的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林冠華表示敬佩。本年829日,馬來西亞「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Bersih)在首都吉隆坡舉行「淨選盟4.0」集會,人皆身穿黃衣,更唱Beyond名曲「海闊天空」。此舉令很多港人憶起往事,於社交網站轉載,亦擔心該次集會結局和雨傘革命一樣。至於是次反安保抗爭,本港學生組織對於日本學生組織「自由民主主義學生緊急行動」(SEALDs)的宣傳品都讚嘆有加,認為值得學習,但顯然不慣街頭音樂形式、輕鬆的示威方式。而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時事委員會是少數有對之製作單張,向同學介紹的學生及民間團體。[4]

 

港人對反安保抗爭反應不熱切,更大程度上由於中港矛盾日趨激烈,眼前問題叢生,不暇顧及日本。雨傘革命後,本土(香港本位思考)路線漸漸上升至主流,政黨認同要加入本土原素,不少新進組織以「本土」為名,以捍衛香港權益、打擊邊境走私、不應寛待大陸人違規行為為綱。現時最觸動港人神經的是突顯中港矛盾、損害本港核心價值的新聞。港鐵職員一直對有大陸口音人士攜帶洗衣機、床褥等更大型物件坐視不理,近日對攜帶大型樂器的學生嚴例執行「運載行李條件」,不准登車,事件引起公憤。不少市民自發檢舉,亦有網上傳媒假扮「走水貨」證明港鐵選擇性執法。[5] 運動離不開政治,中港矛盾亦見於9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世界盃足球外圍賽中港對陣的賽事,結果賽和但港人對此喜之若狂。除此以外,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風波更是全城熱話。上星期,成員逾半由校外人士組成的港大校委會多次拖延任命後,否決遴選委員會細選推薦的人選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教授。會後,本科生代表、學生會會長洩露親政府校委發言內容,否決理由荒謬無理,引來社會極大迴響。有言雨傘革命後港人普遍感到無力,難以改變局勢,但切身危及自身的風波卻是接踵而來,未暇細究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反安保抗爭不是頃刻爆發,而是始於半世紀前,更關乎戰後日本的歷史進程,及自視為怎樣的「國家」。1951年,盟軍結束佔領日本後,美日政府簽定《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根據條約,日本因為武裝已被解除而尋求美國在日駐軍協防。條約給予美國很多特權而不許他國均沾,卻未有清楚釐定美國「援助」日本的義務,足見獨善美國且不平等之處。1960年的第一次反安保鬥爭,群眾的目的正是抗議美日政府簽新的《安保條約》結為軍事同盟,將本來不屬於冷戰任何一方的日本拉進漩渦。全國各地出現抗議,三十三萬人包圍國會,逾五百萬工人參與大罷工,依然無改對外簽署的條約經眾議院表決通過,三十天後就會自動生效的結局。1960年的安保條約有效期為十年,有效期過後,如果日美雙方沒有異議,條約期限就會自動延長。結果,1969年爆發了第二次反安保鬥爭,當時的主要訴求是要求美方將沖繩無條件歸還日本及廢除《安保條約》。可是,警民暴力衝突升級、尋常街道變成戰場,激進左翼赤軍冒起,令認同反戰的大眾覺得反感,示威者漸漸不被同情。最後,沖繩有條件歸還日本,安保條約依舊自動延長,美軍基地維持現狀,當時反對安保延長的社會黨在隨後的選舉中大敗。

 

今次反安保抗爭源自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的新安全保障關連法案(簡稱新安保法案)所引發的爭議。安倍認為,日本四周的安全保障環境越見嚴峻,尤其面對中國的威脅,應該參與美軍或其他盟國的國際軍事行動,因而於去年提出安保法案,法案更於2015716日在眾議院獲得通過。安保法分為兩部分,除了全新的「國際平和支援法案」,還有綜合歷年自衛隊法、PKO協力法、周邊事態法等十條法例的修正案而成的「平和安全法制整備法」。法案承認集體自衛權,只要獲得國會批准,自衛隊就可派遣到紛爭地區或對多國部隊進行後方支援。當有密切關係的他國遭受武力攻擊,即使日本未直接受害,也可動武。法案亦擴大自衛隊的活動範圍,放寬武器基準、認可自衛隊可到外國拯救日本人、美國軍艦出征時自衛隊可作防護等等。新安保法案在日本引來極大迴響,主要在於「違憲」及「反戰」兩點。《日本國憲法》第九條第二項說明日本「不保持海陸空軍及任何戰力」和「不承認交戰權」,因此法案明顯違憲,更經日本眾議院憲法審查會的三位憲法學者一致裁定「集體自衛權是違憲」。另一方面,亦有論者認為這是在美國默許下,讓日本出錢出力,在東亞防務承擔更大責任。戰後接受反戰教育的日本人,大概覺得法案會令「和平憲法」名存實亡,令日本與戰爭不再絕緣吧。

 

可是,面對一個將領連番作出挑釁言論、軍費逾1450億美元的國家,死守憲法不改,卻又只能依據別國維持國家安全,更非理智的做法吧。[6] 在香港,不少人提倡討論如何修改《基本法》,以面對2047年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終結,憲法不是「祖宗之法不可改」的封建產物。至於是次反安保抗爭的關鍵-《日本國憲法》,乃由佔領日本的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的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在一、兩週内快速寫成,過程比有吸納港人參與起草的基本法還專制。[7] 至於同為戰敗國的西德,其憲法《基本法》則由恢復主權的西德政府自行制訂,當中更沒有日本國憲法第九條似的和平條款。西德享有集體自衛權,甚至是北約成員。日本絲毫不改被戰勝國單方面施予的憲法,成為「不戰之國」,結果是到現在仍非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正常國家。相比起70年前發動侵略的日本,軍費一直攀升的中國才值得東亞各國密切注意吧。[8] 再者,一旦修憲擁有集體自衛權,日本就能破除一直以來與美國單軌的防禦體制,從而與其他國家建構多邊、對等的戰略關係,協助維繫區域均勢。因此,筆者認為在反安保抗爭過後,日本社會宜對修憲作深入討論,實踐民主真義。

 

近年來在香港發生的事,均在測試港人在港英時代被植入而未被考驗的「良好公民」概念、及對法治、自由、中立、專業的認知,到底香港會從艱苦中摸出生路,鳳鳥復興,還是一撅不振,一沉不起,筆者無從得知。香港和台灣一樣,曾為殖民地而經歷政權交替,有著特殊的歷史進程及身份認同。筆者深信我們一定要摒除固有國族歷史的成見,回顧歷史真相,坦誠面對,才能開創新局面。若果港人願意花時間認識鄰國時事,對香港如何周旋於大國間,以什麼地位自處應對,定有裨益。

 

作者葉坤杰香港大學學生

 

Reference:

  1. 〈陳佐洱斥港督「貪生怕死」對港無道義責任〉報道:http://goo.gl/MVNtir

2. 香港重光紀念日悼念儀式 Hong Kong Liberation Day Commemoration Ceremonyfb.com/161947944139982

3. 〈香港多團體紀念"九一八事變"84週年 要求日本正視歷史〉報道:http://goo.gl/bZkFp3

4. 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時事委員會「美日安保條約」傳單:fb.com/469415293226497

5. 毛記電視《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 「帶古箏搭港鐵才是正經事」報道:http://goo.gl/h39iuh

6. 中國大陸軍政人物挑釁發言要錄:http://goo.gl/BDGc0O

7. “Creation of the Japanese Constitution (1945-1946)“: http://goo.gl/fsCcq2

8. 《經濟學人》中日軍費比較:fb.com/10153754564255984

最近更新: 2015-11-3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