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真的成了顏家的毒藥了嗎?假使是,那麼為了保住顏家地方山頭,和國民黨漸行漸遠,恢復過去無黨身分便是顔家的上策了。不料在基層謝完了票後,顏清標馬上致電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希望向「馬主席」表達感謝,顏父子到達國民黨中央黨部後誠恐誠惶地說「顏寬恒在選舉,害總統被民進黨拿出來罵,我們很不好意思!」這又是怎麼回事?應當是,顏家和一般外界應當和國民黨漸行漸遠的評估不同,他們認為馬總統和國民黨對家族這次選舉的傷害雖然是事實,但長遠估算,參加國民黨比採取無黨籍身分有前途。換句話說,顔家押政治的大趨勢是進一步走向兩黨政治的寶。未來無黨籍真的沒有空間了嗎?且先回顧一下他們近十年來的發展。
      1990年代初,台灣剛民主化,國民黨獨大,但民進黨也才成立不久,力量有限,大抵在兩黨之外,無黨籍人士仍相當大的政治空間。看好這空間,2004年一部份無黨籍人士組成「無黨團結聯盟」,並登記做「政治圑體」。由張博雅當主席,建黨時有立法委員十人,包括瓦歷斯·貝林、呂新民、林炳坤、顏清標、何金松、陳進丁、邱創良、蔡豪、鄭余鎮、高金素梅朱星羽等人。
      他們組成政團除了避免在藍綠對立中邊緣化之外,還在於希望集中到一成以上選票以獲得共三丶四席的不分區和僑選立委席次。
      2004年底,無黨團結聯盟提名26名區域立委候選人、5名全國不分區候選人與1名僑選立委候選人參與選戰,雖不分區掛零,但區域立委獲得6席,差強人意。2008立委選舉制度改變成採單一選區兩票制,無盟在區域立委共推舉5席,不分區推舉劉憶如等2席。結果區域立委中當選3席:林炳坤、顏清標、高金素梅,不分區仍然掛零。
      2012年立委選舉,黨魁林炳坤敗給民進黨籍的楊曜,在立法院的席次中剩下兩席。從三屆選舉的結果,可以看到,台灣政治藍綠對立愈來愈明顯,無黨的空間愈來愈小,等到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以後更是如此。2008區域立委無黨聯盟拿了239,317票,但政黨不分區立委選票竟只有68,527張佔0.7%,這樣的不分區得票說明了「沒黨蓋高尚」的口號並沒有什麼吸引力,於是2012年甘脆不提名不分區立委侯選人;相對的,2012「有黨」的親民黨不分區得票率5.86%,拿到2席,台聯不分區9.57%得到3席。後兩黨區域一不提名,一提了名當選掛零。這對比很鮮明,說明的是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下,「去意識型態化」的無黨人士的前途比基進訴求的小黨還不樂觀。
      台灣和韓國選舉制度就像經濟發展策略一樣,大體上都是跟著日本走,原來都採取複數選舉單記不可讓渡的制度,然後又由日本開始,全改成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這種新制度在日韓造成政權輪替的強烈效應。國會席次多數少數的翻轉非常劇烈。日本,在舊選制時代,自民黨靠「雄厚地方實力」,戰後一直持續維持一黨獨大局面,以1993為例,最大黨的自民黨席次竟相當於排名第二,三,四的三黨的總和,是一黨萬年執政之局。
  
| 席次比 | |
|---|---|
| 自民黨 | 43.64% | 
| 社會黨 | 13.70% | 
| 新生黨 | 10.76% | 
| 公明黨 | 9.98% | 
| 日本新黨 | 6.85% | 
|---|---|
| 日本共產黨 | 2.94% | 
| 民社黨 | 2.94% | 
| 先驅新黨 | 2.54% | 
| 民社連 | 0.78% | 
| 無黨籍及其他 | 5.87% | 
      1996採取單一選區兩票新制,希望依杜瓦傑的理論,使選舉 制度更有利於選民向政黨追究政治責任,也更具備政策對決的意義,俾促成勢均力敵可以輪替的兩黨制。1993前兩大党 席次總合才五成多,新制實施後兩大黨席次加起來從四成多 大幅升高到七成直到接近九成以上。但,從1996到2005兩大 黨選票總合的增加,與其說是因為前兩大黨席次拉近,而出現政黨輪替的機會,不如說自民黨成為新制最大的受益者,席次率節節上升,從1993的43.64%直升到2005的61.7%,這 簡直使政黨輪替更不可能,選舉失去了追究政治責任和政策對決的功能1。 戲劇性的是2009年民主黨選舉大勝,議席由113席大漲到308 席,增加195席,創日本戰後眾議員選舉佔有議席最多和在眾議院佔有席位比例最高記錄,民主黨於是取代自民黨執政。 反觀自民黨席次由303席,大幅跌到剩119席。 
      然而同樣戲劇性的,再到了2012大選,多數少數又一次來個180度大翻轉,自民黨從118席暴漲到294席,民主黨從308席 跌到剩57席,變化之激烈,令人嘆為觀止。 經過這兩次選舉後,單一選區兩票制造成政黨輪替的效應終 於犀利地發揮了出來。不過2012的選舉前兩大黨雖然共獲得了73.0%的席次,但第二大黨民主黨席次才剩11.8%,完全回到一大多小的體制了。這又怎麼解釋?這應該是釣魚台中日嚴重衝突,造成整個日本 強烈反中的民族主義風潮造成的一個短期現象,民族主義風 潮既使長期標榜親中的原執政黨民主黨潰不成軍,又使原居邊緣的極右翼勢力大張,匆促組成維新會竟在政黨比例代表 上領先民主黨而獲得20%選票。等到風潮過後,單一選區的制度性力量應會再度發揮力量促成兩黨體制才對。
  
| 93舊制 | 新制96 | 0 | 3 | 5 | 9 | 12 | |
|---|---|---|---|---|---|---|---|
| 自民 | 43.64 | 48.8 | 48.2 | 49.4 | 61.7 | 24.8 | 61.2 | 
| 社會 | 13.7 | ||||||
| 新進 | 31.2 | ||||||
| 民主 | 26.5 | 36.9 | 23.5 | 64.2 | 11.8 | ||
| 計 | 57.34 | 79.0 | 74.7 | 86.3 | 85.2 | 89.0 | |
| 第一丶二大黨合計百分比表 % | |||||||
| 自民 黨 | 民主 黨 | 維新 會 | 公明 黨 | 眾人 黨 | 未來 黨 | 共產 黨 | 社民 黨 | 新黨 大地 | 國民 新黨 | ||
|---|---|---|---|---|---|---|---|---|---|---|---|
| 2012 | 席位 | 294 | 57 | 54 | 31 | 18 | 9 | 8 | 2 | 1 | 1 | 
| 區域 得票 率和 席次 | 43% 237 | 23% 27 | 12% 14 | 1.1 % 9 | 4.7 % 4 | 5.0 % 2 | 7.8 % 0 | 0.7 % 1 | 0.5 % 0 | 0.1 % 1 | |
| 比例 得票 率和 席次 | 28% 57 | 16% 30 | 20% 40 | 12% 22 | 8.7 % 14 | 5.6 % 7 | 6.1 % 8 | 2.3 % 1 | 0.5 % 1 | 0.1 % 0 | |
| 2009 | 席位 | 119 | 308 | --- | 21 | 5 | --- | 9 | 7 | 1 | 3 | 
| 區域 得票 率和 席次 | 39% 64 | 47% 221 | --- | 1.1 % | 0.8 % 2 | --- | 4.2 % | 1.9 % 3 | --- | 1.0 % 3 | |
| 比例 得票 率和 席次 | 27% 55 | 42% 87 | --- | 11% 21 | 4.2 % 3 | --- | 7.0 % 9 | 4.2 % 4 | 0.6 % 1 | 1.7 % 0 | 
      進一步分析,單一選區兩票制,是小選區簡單多數決制和政 黨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前者贏者全拿,兩大黨囊括席次,小 黨毫無空間,有利形成兩黨體制的產生;而後者則有利保障多元政黨的存在,小黨頼以生存。由於日本的體制,小選區 席次佔60%,比例代表只有40%,所以前者的效應強於後者  ;比較起來,我國比例代表只有34席,佔總席次才30%。
      另外,日本比例政黨取得席位沒有全國性5%的高門檻限制,像社會民主黨政黨票只有2.38% 仍有1席;相對的,我國2008新黨政黨票4%卻一席都沒有,因此我國體制比日本不利於小 黨;何況,在歷史結構上,台灣由於長期戒嚴,形成了被鎮壓的「黨外」和鎮壓者國民黨的對立,解嚴後延續成藍綠統 獨對立,兩陣營對立的歷史結構穩定,如今國民黨雖不得不 淡化統的色彩,某個程度回過頭去向李登輝本土化方向再調整,但貧富對立又填充了政黨對立的內容並以「南綠北藍」 為其表象,這是和日本截然不同的地方,所以毫無問題的, 我國兩黨政治的趨勢將比日本強。 以大台中市來說,從1992立委全面改選以來,藍綠得票率逐 步拉近而走向勢均力敵的趨勢非常明確,所以這次補選雙方選票拉到49%比49%是在趨勢中,不必意外。

      既然無論從制度面或歷史傳統台灣都比日本有利於在得票率 上走向兩黨制,本來自然也就更有利於我國國會多數少數的輪替,但日本在改變選制時也同時修法明定選區大小要依票 票等值原則劃分,使選票能充分體現民意的變遷,才使自民 黨不能再靠票票不等值,形成不公平競爭壟斷政權。本來調整選區使達到票票等值是各民主國家經常努力的目標,希奇 的是,我國則因國會減半而逆向朝更不票票等值而的有利於 國民黨的方向修改,無疑的,這將使單一選區造成的國會多 數少數輪替,翻盤的效果大幅鈍化;不過,依日本例子來看, 單一造區追究執政責任的效果實在太強大了,雖然要國會政黨輪替難度大增,但仍不致於完全沒機會,看來,馬總統低 迷的滿意度恐怕不易顕著的回升,所以2016要行政立法全面 輪替,現在欠的只在民進黨願景不明政策模糊,無法建立民 眾的信賴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