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計劃在倫敦塔附近建設歐洲最大使館的爭議持續升級,數千名抗議者近日聚集在皇家鑄幣廠舊址,強烈反對這項建設計畫。這座規劃面積達2公頃的「超級大使館」引發了當地社區、人權團體及政界人士的廣泛擔憂。實際上,英國政府屬於最早期承認中共政權的國家,並一直希望與中共政權建立友好的合作關係。本文嘗試透過英國政府與中共政權建立關係,在不同政經時期英國政府與中共政權關係的變化。
英國成首個承認中共政權的歐洲非社會主義國家
1950年1月6日,英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歐洲的非社會主義國家。當日,時任英國駐華領事高來含(W.G.Graham)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面交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Ernest Bevin)致中共政務院總理兼外長周恩來的外交照會,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政府自本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已準備與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同時,高來含還向王炳南口頭說明:英政府「聲明取消對國民黨政府之承認」;「英政府已指派現在南京的胡階生(Sir John Colville Hutchison)秘書,作為過渡時期臨時代辦,來京與中國政府商談指派大使及其他事項」,並要求「得到外交特權,其中包括外交禮遇、豁免等」。
同一天,英國外交部在記者招待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聲明,但又聲稱不改變同美國一起「反對共產主義的長期目標」,並要繼續同已遷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保持實際上的聯繫」。
同年1月9日,中共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復照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表示「願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貴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且接受閣下所指定為臨時代辦的胡階生先生」為「建交談判的代表」,中方「當給予胡階森先生及其隨員以及檔案自南京遷來北京所需之一切便利。」
英國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
然而,英國政府對於周恩來外長的復照只接受胡階森為英國政府代表來京談判建立外交關係問題不理解,認為兩國外長換文本身已構成外交關係的建立。中共政權主張經過談判,在明確英方對台灣(中華民國政府)當局的態度後方可建交。對此,英國政府同意與中共先談判。中共政權給留在北京的英國談判代表以外交人員的待遇。1950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與英國過渡時期的臨時代辦胡階生進行了談判,
中共政權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澄清:
其一,英國政府既然宣稱已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就不應同國民黨反動殘餘集團保持任何外交方面的往來;
其二,中國希望明確知道英國政府對國民黨現在在香港的各種機構及中國的一切國家財產持何種態度。
同年3月17日,胡階生答覆章漢夫,稱英國政府已在1950年1月6日撤銷對前中華民國政府之承認,並於同日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予以法律上之承認;由該日起,對前國民黨政府已無外交關係存在;駐倫敦中華民國大使館已行封閉而前大使已不享受外交官之身份。
英國政商界人士訪中共
1954年,中共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率政府代表團出席第一次日內瓦會議期間,於4月30日,周恩來同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會面,就中英關係問題交換了意見。同年5月3日,中共外交部歐非司司長宦鄉與英國駐華臨時代辦杜維廉(Humphrey Trevelyan, Baron Trevelyan)會面。雙方代表團高層人員隨後又多次見面。1954年6月17日,中共與英國發表聯合公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其任務是繼續談判兩國的完全建交以及處理兩國的僑務和貿易問題。這是世界上首例「半建交」的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同年8月,英國前首相、工黨領袖克萊曼·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訪問中國。同樣在1954年,倫敦出口公司(London Export Corporation)董事長傑克·佩里(Jack Perry)率領的48位英國工商界代表訪問北京,推動次年中英雙方在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上簽訂《中英貿易協定》。
中共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秘書長冀朝鼎在英國時多次上門拜訪佩里,還給傑克·佩里和兒子斯蒂芬·佩里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冀告訴佩里父子,北京也有這樣一群堅信中共可以復興的“愚公”,這個故事打動了佩里父子。
1953年,傑克·佩里與15名英國公司代表組成代表團,應貿促會邀請訪華,此訪鑿開了西方國家對華貿易的“冰層”,代表團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破冰者”,代表團與中共國家進出口總公司簽署了金額3000萬英鎊的貿易協定,根據協定,中共將出口茶葉、菜籽油、絲綢等農副產品,而英國方面則將出口羊毛、金屬、化學藥品等非戰略物資,並有意弱化處於管製品灰色地帶的商品名稱,這是對西方貿易封鎖的巨大突破。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1967年5月,香港發生了六七暴動。為了聲援香港鬥爭,北京市委及社會各界發動了多次反英集會、遊行。同年8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王力、關鋒秉承林彪、江青的旨意,煽動造反派奪取了中共外交部的權力。
因為《香港夜報》、《田豐日報》和《新午報》三家獨立營運的左派報紙自6月起連續刊登多篇煽動性文字、鼓吹炸彈襲擊及發布假新聞意圖製造恐慌,8月10日港英政府律政司署根據《出版條例》在中央裁判司署向法庭申請禁令阻止這三家報社繼續出版,法庭未有即時發出停刊禁令,只是警告停止發表煽動文章,惟這三家報社無視法庭的警告,持續刊登煽動文字,香港法院因此在8月17日頒令停刊。同年8月20日下午,中共外交部向英國政府提出限時照會(最後通牒),要求港英當局48小時內取消對三家香港報紙的出版禁令,釋放十九名被關押的駐港記者,否則一切後果由英國政府負責,並在報紙上公布。
8月22日,紅衛兵組織「反帝修聯絡站」組織數萬人在英國駐北京代辦處門口召開「聲討英帝反華罪行大會」。大會由晚9點開始,抗議者「開始是守紀律的」,整齊地坐下、發表演講、並用高音喇叭高呼反英口號。
晚上10時45分左右,隨著48小時的最後通牒期限過去,大批造反派及群眾不顧警衛的阻攔沖入代辦處。他們開始將家具從窗外扔出,同時用汽油罐和燃燒瓶放火點燃了代辦處大樓和停泊的汽車。駐華代辦唐納德·霍普森爵士(Sir Donald Charles Hopson)和駐華參贊柯利達爵士(Sir Percy Cradock)一開始帶領職員和家屬前往保險庫避難,但由於大樓著火,只能從緊急出口逃出。在院子裡,紅衛兵將他們圍住,用棍棒毆打他們,並撕扯他們身上的衣物。他們「不僅遭唾埃踢,還被迫向毛主席像鞠躬」。包括霍普森在內的多人受傷。同時,霍普森的住宅也被劫掠。
隨後,消防車到達現場試圖滅火,但一度被紅衛兵所阻攔。凌晨,周恩來總理和江青命令紅衛兵停止進攻。最終,在解放軍的護送下,英方人員得以離開現場並前往瑞典、挪威、法國等其他使館。
8月23日《人民日報》報道:「首都紅衛兵和革命群眾一萬多人昨晚涌到英國駐華代辦處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在門前舉行了聲討英帝反華罪行大會,並激於義憤,對英國駐華代辦處採取了強烈的行動。」
8月23日凌晨,周恩來總理緊急召見外事口造反派組織代表,強烈譴責了這次違法行為。後來在1971年3月2日接見新任英國代辦譚森時就這次事件向英方作了正式道歉。由於周恩來親自正式道歉,英國因此了解中共的底線是不會輕易提前收回香港。
8月23日,英國政府宣布限制50到60名中共駐英外交人員出境;英國國務大臣喬治·湯姆孫(Sir George Paget Thomson)稱此舉「公然踐踏他國主權」。之後幾天,中共駐英代辦處(今中共駐英國大使館)的中方館員和倫敦警察發生肢體衝突,有的還舉著毛主席語錄,幾名外交官受傷。
霍普森等人雖獲解放軍送離現場,但被事實上軟禁於北京使館區多月,到1967年底局勢緩和後,方才獲釋。
中共要求英國就台灣地位表態
1971年1月15日,中共駐英臨時代辦裴堅章向英外交部駐議會次官羅伊爾(Royce)進行新任到任拜會時,羅伊爾提出中英兩國應該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3月2日,中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見英國駐華代辦譚森,提出中英全面建交互換大使的三點要求:
一、撤銷英國在台灣淡水的領事館;
二、在聯合國大會上,英國不能既投票支持恢復中國席次的議案,又投票支持把中國代表權問題作為所謂「重要問題」須經大會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的議案,必須完全支持贊同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次;
三、澄清英國過去鼓吹的所謂「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論調以及為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任何謬論。
1971年6月22日,羅伊爾約見裴堅章,表示英方願完全滿足中方前兩項條件,但對台灣地位問題並未表態。1971年7月10日至10月5日,中英雙方經多輪反覆修改換文稿,對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達成協議,確定了1972年3月13日雙方簽字生效、正式建交。
英女王邀中共領導人訪英
1979年,伊莉莎白二世女王(Elizabeth II)邀請了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共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是第一位訪問英國的中共國家領導人。
簽署《中英聯合聲明》
1984年12月19日,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代表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纏撓兩國關係的香港主權問題終告解決。香港的主權於1997年7月1日移交予中共。1985年,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接見了訪問英國的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
英女王訪華
1986年,伊莉莎白二世與王夫菲利普親王(HRH 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訪問中共,她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英國君主。在中國訪問期間,女王在北京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中共國家主席李先念和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等領導人,還登上了萬里長城。離開北京以後又到訪了上海、西安、昆明和廣州,然後轉到香港訪問。
中英之間的科技合作
早於1978年,中英兩國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和議定書。1998年,首次中英科技合作聯委會會議舉行。2007年11月,中英創新計劃(ICUK)於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正式啟動,ICUK是首個中英兩國共同執行的大型科技合作計劃。2008年4月,中英科學橋計劃啟動;2009年3月,兩國啟動中國明天計劃,意在促進中英兩國研究機構和企業的相互了解,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2009年9月,中英兩國簽署幹細胞領域研究框架合作協議,並計劃在中共籌建一個幹細胞研究基地;2010年5月,中國復旦大學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在上海建立「復旦—丁鐸爾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心」。2013年12月,中英雙方簽署《中英研究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決定設立總額2億英鎊的聯合科學創新基金。2015年10月,中英建立創新合作夥伴關係。2017年12月,兩國科技部在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會議期間簽署《科技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2021年5月12日,第10次中英科技創新合作聯委會會議舉行。
中投公司收購英國企業
2012年,中投公司收購英泰晤士水務公司8.68%股權和倫敦希斯羅機場集團10%股份,中共華為公司同年也宣布對英增加投資13億英鎊,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收購英國食品企業維他麥60%股份。
中英簽署多份人文交流文件
2012年4月1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與英國文化大臣傑瑞米·杭特(Jeremy Richard Streynsham Hunt)在英國倫敦簽署《關於建立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諒解備忘錄》《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一次會議聯合聲明》,確定教育、科技、文化、媒體、體育和青年等6個合作領域。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正式建立。同年4月,中共首次作為主賓國出席倫敦書展。2013年12月,中英兩國續簽《中英2013至2018年文化交流計劃》。
雨傘革命與英下議成員被拒入境香港
2014年,香港發生佔領中環及其衍生之雨傘革命。英國下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準備前往香港調查《中英聯合聲明》落實情況時被中共拒絕入境,中方指英國干涉中共內政。事件造成兩國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角力。同年6月,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偕同夫人程虹訪英。
英國多位大臣支持「一帶一路」
2015年,中共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簽署《英國核電項目投資協議》,中英法就合作建設欣克利角核電站(Hinkley Point C nuclear power station,HPC)達成一致。同年,中英鐵路聯合工作組成立。
2015年1月中共農業部迎接英國環境鄉村事務部國務大臣來訪,簽署農業合作協定。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上任後空前重視中英關係,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後開始逐漸明朗化,2015年9月訪華之旅喬治·奧斯本開宗明義表示「英國必須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貿易夥伴」表示其也在執行首相的政策,同行的還有英國財政部商務國務大臣吉姆·奧尼爾(Terence James O'Neill, Baron O'Neill of Gatley)、商務大臣薩吉德·賈偉德(Sajid Javid)、氣候與能源變化大臣安珀·路德(Amber Augusta Rudd)、高盛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Goldman Sachs)。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表演說,強調中國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兩國有機會創造「黃金十年」。之後前往四川成都與新疆烏魯木齊,成為史上第一位造訪中共內陸城市的英國財政大臣,他進一步表示這是為了支持中方「一帶一路」與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喬治·奧斯本主要戰略就一直積極布局想要成為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並表態支持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能源大臣安布爾是喬治·奧斯本人馬之一,同時認為能源合作可以帶動中英雙邊經濟,在訪華中表示中國可望主導建造位於英格蘭東部艾塞克斯郡一座中方設計的核電廠,造價約20億英鎊,這將是西方世界第一座由中方設計的核電廠。英國並出面提供資金擔保,英國當局希望新核電廠完工後,可以供應全英國7%的電力且無碳排放。
喬治·奧斯本任內中英達成48項合作協議,並簽署公共私營合作制備忘錄,並承諾英國金融城協會、英中貿易協會參與上海自貿區建設。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訪英。習近平與英國首相卡麥隆決定,共同構建中英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啟中英關係「黃金時代」。
英重申《中英聯合聲明》仍然有效
2019年6月至7月,英國表示密切關注香港發生一系列的示威活動,並重申《中英聯合聲明》仍然有效。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指英國無權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英國外交部傳召中共駐英大使劉曉明,指有關言論是「不可接受的」。2018年11月,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率團出席首屆中共國際進口博覽會。
2020年7月1日,英國政府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港區國安法》嚴重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及中方已明顯違背在《中英聯合聲明》條文中,保障香港自由、自治及維持司法獨立的承諾,因此宣布由2021年1月起,符合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香港人及其家屬,將可在英國居住、讀書或工作5年,之後可申請無限期居留,再居住12個月後可登記成英國公民。2021年1月3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不再承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為有效旅行證件和身份證明,不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含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用於入出境。
中批評英廣播公司
2021年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聲明,批評英國廣播公司同年1月29日播出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疫情的「假新聞」,翻炒疫情「隱瞞論」、「源頭論」、「責任論」,還將一段反恐演習視頻作為中共防疫部門「暴力執法、侵犯人權」的證據,「是典型的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假新聞,影響惡劣」,就此向BBC駐北京分社提出嚴正交涉。隨後,英國通訊管理局於2月4日吊銷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執照,理由擁有執照的星空華文傳媒對CGTN播出頻道無實質控制權,只是CGTN在英分銷商,非服務提供者。違反1990年英國廣播法相關規定,即「廣播執照持有者必須對獲得許可的服務有控制權,包括對其播放的節目進行編輯監督」。另外,針對星空華文傳媒申請轉接中國環球電視網絡公司執照一事,英國通訊管理局不予批准,指申請缺乏關鍵信息,且環球電視公司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和中國共產黨控制。另外,聲明認為CGTN在報道香港反修例運動時有失公允,違反通訊管理局的《廣播規則》,有鑑於上述違規行為存在嚴重性,管理局決定實施制裁,具體措施將很快公布。2月5日,CGTN發表聲明回應,對通訊管理局的裁定表示遺憾及堅決反對。聲明指,2020年初,英國通信管理局在「極右翼組織及反華勢力的操作下」,突然對CGTN英語頻道在英國落地許可發起調查,CGTN隨後向管理局進行詳細解釋說明,落地許可轉持建議。然而,通訊管理局以CGTN存在「政治屬性」為由,拒絕許可轉持,並吊銷執照。同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堅決反對通訊管理局吊銷CGTN執照,認為英方一方面標榜新聞自由,另一方面罔顧事實阻撓CGTN在英落地,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和政治打壓,嚴重損害中國媒體聲譽,嚴重干擾兩國間正常的人文交流。他敦促英方立即停止政治操弄,糾正錯誤,同時稱中方保留作出必要反應的權利,維護中國媒體的正當權益。2月11日,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布禁止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在中國落地播出,指英國廣播公司的涉華報道有關內容嚴重違反《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及《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管理辦法》。2021年2月16日,英國政府發布《安全、國防、發展和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並在報告將中共定性為「系統性競爭對手」。
英制裁中共官員
2021年3月22日,就新疆再教育營問題,英國宣布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陳明國、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政法委員會書記王明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委員會書記王君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前黨委副書記朱海侖四人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進行制裁。隨後中國外交部於3月26日宣布對「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的9名英方人員及4個實體實施制裁」,包括英國國會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及其成員伊恩·鄧肯·史密斯、努斯拉特·加尼、提姆·羅夫頓、甘迺迪男爵夫人海倫娜·甘迺迪及大衛·阿爾頓,國會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 及其負責人托馬斯·圖根達特及尼爾·奧布萊恩、維吾爾特別法庭及其負責人傑佛瑞·尼斯、紐卡斯爾大學教授喬安妮·史密斯·芬利(Jo Smith Finley)。
中英討論外交、經濟、教育等多個合作
2021年5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同英國首席大臣、外交發展大臣多米尼克·拉布(Dominic Rennie Raab)通電話。他們討論了建設性的中英關係對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健康等全球挑戰的重要性,還討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問題,包括緬甸、伊朗和朝鮮的局勢。
2021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英國首相強森通電話,習近平希望中英雙方能加強溝通改善關係,在醫療衛生、綠色發展、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等領域加深合作,以及希望為中資在英國投資提高便利,中國也將為英國投資提供便利,強森表示願在經貿、教育、清潔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可以為中方資本提供開放的營商環境。2022年8月,首條中國至英國蘇格蘭的貨櫃海運直航航線開通,這條直航航線大大縮短了中英兩國間的貨物運輸時間。
2022年9月15日,此前因新疆問題被中國制裁的英國保守黨議員提姆·羅夫頓(Tim Loughton)和伊恩·鄧肯·史密斯爵士(Sir George Iain Duncan Smith)等9人向英國下議院議長、上議院議長和外交大臣詹姆士·柯維立(James Spencer Cleverly)三人致函,要限制中國代表團出席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葬禮。隔日,下議院議長林賽·霍伊爾爵士(Sir Lindsay Harvey Hoyle)表示允許議員們提出的建議,拒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進入西敏宮弔唁女王的請求,但有關禁令不會擴大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以上官員。最終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於9月18日率領中方代表團出席葬禮;當天代表團未乘坐英方為各國領導人準備的大巴車,而是和美國總統拜登一樣乘坐專車出席。
中共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館員毆打在英港人事件
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開幕當天,一批香港示威者在英國曼徹斯特的中國領事館外抗議,期間有疑似使館人員衝出領事館毀壞示威橫幅,一名香港示威者一度被拖進使館範圍內,並遭拳打腳踢,後被當地警員救出。據有關抗議現場的一些圖片和視頻顯示,領事館門口側旁的兩個寫有「天滅中共」及「賀佢(第三人稱,粵語代表「他」的意思)老母」的抗議條幅,被領事館人員扯毀,畫有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畫像也被領事館人員取走。示威者表示,這位扯標語和參與施襲的銀髮男子是中共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月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此事件時說不了解相關情況,但稱駐外使領館依據國際外交協議辦事。英國警方已經對此事展開調查。英國外交部同時召見中國駐英臨時代辦楊曉光,要求就衝突進行解釋。
中共間國安衝突與對話
2023年2月12日,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一部紀錄片,片中透露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2021年夏季進入南海時被一艘中共海軍潛艇追蹤的事件。紀錄片稱,英國皇家海軍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最強大的艦艇成功「發現並逼退了中國的間諜潛艇」。
2023年3月13日,英國政府發布更新版《安全、防務、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報告把中國定位為「劃時代挑戰」。中共駐英國大使館表示英國此舉是對中共進行攻擊抹黑,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2023年6月下旬,中共解放軍防務戰略磋商代表團訪問英國,並在倫敦與英國國防部進行防務戰略對話。雙方討論了關於國防戰略、烏克蘭局勢、印度太平洋安全、戰略穩定與擴散、南海和台海衝突等問題。
2023年8月30日,英國外交大臣詹姆士·柯維立訪問中國,並與中共外交部長王毅進行會談,這是2018年以來英國外交大臣首次訪華,詹姆士·柯維立表示希望和中共重新建立溝通管道、指出當雙方「失去面對面的互動、定期的溝通,就更有可能發生誤解、不信任和錯誤」。
2023年9月10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新德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這是自2018年1月時任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訪華以來中英兩國政府首腦間的首次會晤。
2024年3月20日,第十二屆中英政黨對話在北京舉行,由英國前首席內閣大臣、英中協會會長戴維•利丁頓率領的英國兩黨議員代表團參加會議,3月22日,英國議員代表團分別受到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中共外交部副部長鄧勵的會見。
2024年3月22日,英國和澳洲就中國船隻在仁愛礁附近針對菲律賓船隻和船員的行為、香港新安全法侵蝕香港自治權利、呼喚停止幫助俄羅斯繼續入侵烏克蘭的戰爭發表譴責聲明。英國外交大臣大衛·卡麥隆、英國國防部長格蘭·夏普斯以及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和澳洲國防部長理查·馬爾斯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稱,中共船隻在仁愛礁附近針對菲律賓船隻和船員的行為「危險且破壞穩定」。 此外,部長們對新的香港安全法表示擔憂,聲明表示「對香港自治、自由和權利受到系統性侵蝕以及最近通過的《國家安全保護法》將對其產生的影響深表關切,並認識到這項立法對香港以外人士的潛在影響」。兩國代表還尖銳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表示中共應為結束戰爭發揮作用,並呼籲所有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國家,特別是中共,不要以任何方式幫助俄羅斯繼續戰爭,並說服俄羅斯停止其非法戰爭。
2024年3月25日,英國指控中共對其民選代表和選舉委員會進行惡意網絡攻擊,以及散布有關威爾斯王妃的虛假信息,宣布制裁與中共官方有關的兩名個人及一個實體,並召見中共駐英大使。
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間諜案
2024年5月,中英兩國因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間諜案互相召見外交官及指責對方,對中英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倫敦警察廳反恐指揮部在5月13日公佈有一名現任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行政經理及兩名受僱於英國內政部的執法人員因為涉嫌觸犯《2023年國家安全法令》被拘捕,並已由皇家檢察署以「協助外國情報機關」及「境外干預」罪起訴。案件曝光後旋即引起英國和香港兩地社會的關注,更於翌日登上每日郵報及泰晤士報頭條。
中共倫敦黃金地段建「超級大使館」
中共政府在2018年買入位於倫敦黃金地段、有超過200年歷史的舊皇家鑄幣廠,計劃興建面積為原使館10倍、屬中國全球最大外交設施的「超級大使館」。新大使館地點所在的塔村市議會(Tower Hamlets Council)在2022年12月一致否決該計畫。不過工黨政府卻全力護航,由英國副首相兼房屋大臣韋雅蘭(Angela Rayner)介入申請,從地區政府手中收回決定權。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及英國內政大臣顧綺慧(Yvette Cooper)於2025年1月14日聯名去信英國規劃監察局,支持中國在倫敦興建新大使館的計畫。同年1月11日,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Rachel Reeves)訪問中國期間,與中國簽署協議,未來五年兩國進行價值六億英鎊的金融服務業貿易和英國農作物和食品的出口,惹來一些人士質疑英國工黨政府支援中國新建使館的決定是受了北京影響。
30個團體反對興建「超級大使館」
2025年2月8日下午,英國近30個港人、藏人、維吾爾人、華人組織及當地居民團體,冒著寒風細雨中在倫敦舊皇家鑄幣廠(Royal Mint Court)外舉行大規模示威,反對中國在該址興建新的「超級大使館」。主辦單位指有4000人參與,是近年最大規模的海外港人示威。
四名國會議員現身支持示威者,其中包括前保安事務國務大臣、保守黨議員圖根達特(Tom Tugendhat),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主席、工黨議員麥道國(Blair McDougall),以及影子司法大臣詹里克(Robert Jenrick)和前保守黨黨魁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
來自香港的抗議者分別表示:「我們不能讓這座大使館成為中共在英國的監控中心。」及「這座大樓很可能會被用來非法拘押身處英國的中國異見人士;一個超大規模的大使館將使這種情況得以實現。」
另外,施志安表示,該選址所屬的倫敦塔村市議會(London Tower Hamlets Council)、當地居民和大批國會議員都反對這個方案,批評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為了兌現對習近平的承諾,不惜動用一切權力欺凌(bully)所有反對團體,試圖要讓規劃案「闖關」,是自損(self-harm)和背叛英國國民的所為。
施志安說:「這個示威是我們嘗試向政府施壓的行動之一,政府要為英國國民的安全作出決定。如果政府決定把這裡交給中國政府,即無視英國國安,只為他們新的『叩頭行動』著想,中國想要甚麼就給她們。這是不智的,不會促進商貿,使我們顯得軟弱,也使政府顯得絕望。」
倫敦塔村市議會及倫敦警察廳「轉軚」
塔村市議會代表於 (2025年2月11日有關興建「超級大使館」的聽證會上發言,表示倫敦警察廳當初在市議會委員會會議上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如批准興建超級大使館,將會觸發在附近的抗議活動,而周邊行人路並無法容納示威者;示威者會擠出馬路,危及行人安全,影響當地交通。市議會對倫敦警察廳的意見相當重視,基於他們的意見而決定拒絕該申請。
然而,直至2025年1月8日,倫敦警察廳改變立場,撤回反對意見,稱他們在審查更多技術細節後認為,擬建大使館外的行人路有足夠空間容納未來的抗議活動,相信不會對附近道路造成重大影響。代表稱,倫敦警察廳立場轉變,對市議會的立場構成根本性的影響。他們及後索取獨立交通專家意見的結論亦一致,認為抗議活動可以在該區獲得妥善管理,不會對行人安全或交通造成嚴重影響。
代表強調,基於倫敦警察廳撤回反對意見,而獨立專家亦與官方機構的意見相同,如果市議會繼續堅持原本的拒絕理由並不負責任,因此放棄原先的立場。
總結:英從未放棄與中共建立良好關係
從上文可見,英國政府自中共政權建立後,不論是上世紀冷戰時代,或是中美貿易戰時代,從未放棄過與中共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縱使經歷香港反送中及港區國安法等,中共違反人權、民主及法治體制的情況。英國政府只要在事件在世界舞台上稍稍降溫後,又重新嘗試與中共政權建立關係。
BN(O)簽證計劃自2021年1月開始生效,英國成為2019年反送中事件發生後,香港移民的熱門地,當中不缺香港的異見人士,以及香港政府以國安法以名通輯的異見人士。若果「超級大使館」真的座落倫敦,相信上述香港抗議者擔心的情況,恐怕不幸地有一天變成事實。香港人為了逃離中共的惡勢力而移民英國,可惜「超級大使館」令中共的政權伸延到英國,所以必須透過不同方式向英國政府及政黨提出反對。
最後,正如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簡稱IPAC)行政總裁裴倫德(Luke John de Pulford)在上述聽證會發言時質疑,倫敦警察廳和市議會改變立場,明顯是政府的外交壓力。他又指出,在聽證會中提交支持意見的三個海外華人組織與中國的統戰部有關,而中國國企將會於聽證會上提交意見,其中包括由申請方擁有的兩間公司。他提到現在英國法庭有兩宗中國涉及《官方機密法》及《國家安全法》的案件,而中國大使館的資源與人員的增加,只會令其對在英異見人士的干預行為及跨國鎮壓活動更為活躍。
一個熱愛香港的香港人